◆
采访者 你每天都工作,还只是在某些日子、某段时间工作?卡尔维诺 理论上,我很想每天都工作。但在上午,我总是编造各种可能的借口不工作:我要外出,要购物,要买报纸,等等。通常,我总是设法把上午的时间浪费掉,因此,我最后总是在下午才坐下来写作。我是一个白天的写作者,但由于我浪费了上午的时间,我也就成了一个下午的写作者。我晚上也能写,但当我晚上写的时候,我就不睡觉了。因此我试着避免这样。◆
采访者 你是不是始终有一系列的任务,有你决定要着手的具体事情?或者,你是不是同时有很多不同的事情在进行?卡尔维诺 我始终有很多计划。我有一份清单,列出了我想写的大约20本书,但事到临头,我决定我要写那本书。我只是偶尔才是个长篇小说家。我的很多书是由一些集在一起的简短文字所组成的,短篇小说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它们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书。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结构一本书,列出一些最后证明对我来说毫无用处的提纲。我把它们都扔掉了。决定这本书的是写,是实际呈现稿纸上的材料。我开头总是很慢。如果我有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我总是找出各种能够想到的借口不去着手写它。如果我要写一本短篇小说集,短文集,每一篇都有自己的起始时间。即便是文章,我开头也很慢。即便是给报纸写的文章,每一次着手动笔我都要遇到同样的麻烦。一旦动了笔,接下来我就可以写得很快了。换句话说,我写得很快,但我有大段的空白期。这有点像那位伟大的中国艺术家*的故事——皇帝叫他画一只螃蟹,艺术家答道,我需要10年时间,还要一幢大房子,以及20个仆人。十年过去,皇帝找他要那幅螃蟹。他说我还需要两年。接下来,他有要求延期一周。最后,他拿起画笔,大笔迅速一挥,片刻间画出了那只螃蟹。◆
采访者 你是从一小组互不相关的想法开始,还是从一个你逐步填充的更大的概念开始?卡尔维诺 我从一个很小的、单一的意象开始,然后我把它扩大。◆
采访者 屠格涅夫说:“我宁愿要太少的结构而不是太多,因为那样会干扰我所说出的真相。”你能不能就自己的写作评论一下这个说法?卡尔维诺 有一点倒是真的,在过去,就说过去十年吧,我的书的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或许太重要了。但是,只有当我觉得我已经实现了一个严密的结构,我才相信,我已经有了自己站得住脚的东西,一部完整的作品。例如,当我开始写《看不见的城市》时,我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关于框架是什么,书的结构是什么。但接下来,一点一点地,设计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它支撑了整本书;它成了一本没有情节的书的情节。对于《命运交叉的城堡》,我们也可以说同样的话——结构就是书本身。到那个时候,我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痴迷于结构的程度,以至于我几乎为之而着迷。关于《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可以说,如果没有非常精确的、铰接非常严密的结构,它就不可能存在。我相信,我在这方面成功了,它给了我极大的满足。当然,所有这种努力,读者根本不应该关注。重要的事情是享受阅读我的书,而跟我如何写出这本书的工作毫无关系。◆
采访者 你生活在几个不同的城市,相当频繁地从罗马到巴黎,到都灵,还有到海边的这幢房子。地点是不是影响到了你正在做的工作?卡尔维诺 我不认为有影响。某个特定地方的日常生活经验可能影响你正在写的东西,但你在这里写还是在那里写并无影响。我目前正在写的一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跟托斯卡纳的这幢房子有点关系,几年以来,我一直在这里度夏。但在其他地方我的写作也可以继续进行。◆
采访者 在酒店的房间里你能不能写作?卡尔维诺 我以前常说,一间酒店的房间是一个理想的空间——空荡荡的,匿名的。没有一大堆信要回复(也不会因为没有回复它们而感到内疚);我并没有很多其他的工作。在这个意义上,一个酒店房间确实很理想。但我发现,我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尽管我认为,如果我头脑里的东西确实很清晰的话,即使在一个酒店房间里我也能写作。
◆
采访者 你旅行时带着笔记和手稿吗?卡尔维诺 是的,我经常随身带着笔记,还有提纲。在过去十来年的时间里,提纲已经成了令人着迷的东西。◆
采访者 你父母都是科学家,他们难道不想把你也培养成一个科学家吗?卡尔维诺 我父亲是个农艺学家,母亲是个植物学家。他们深切地关心植物世界,关心自然,以及自然科学。但他们很早就意识到,我在这个方向没有兴趣——孩子对父母的通常反应。如今我很遗憾我没有尽我所能地吸收他们的知识。我的叛逆部分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我的父母更老。我出生时我母亲40岁,父亲差不多50岁,因此我们之间有很大的鸿沟。◆
采访者 你什么时候开始写作?卡尔维诺 青少年的时候我对自己想做什么没有任何概念。我很早就开始写作。但在我从事任何写作之前,我的爱好是画画。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我母亲就让我参加了绘画的函授课程;我发表过的第一件作品——我手头没有副本,现在也找不到了——是一幅画。当时我11岁。它发表在函授学校出版的一份杂志上;我是他们年龄最小的学生。我很小的时候就写诗歌。当我大约16岁时,我试着写过几件舞台作品;那是我最早的爱好,大概因为在那一时期,我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之一便是收音机,我以前在收音机里听了很多广播剧。于是我开始写——试着写——戏剧。实际上,对于我的戏剧还有一些短篇小说,我既是作者,也是插图画家。但是,当我开始认真写作的时候,我觉得我的画缺乏任何风格;我没有发展出一种风格。所以我放弃了画画。有的人——比方说在集会期间——会在一张纸上胡涂乱抹,画一些小幅画。我甚至训练自己不要这样做。 ◆采访者 你为什么放弃了戏剧?卡尔维诺 战后,意大利的戏剧没有提供典范。意大利的小说正繁荣兴旺,因此我开始写小说。我认识了很多作家。接下来我开始写长篇小说。那是一个心理机制的问题。如果你习惯了把你的经历、你的观念翻译成一部长篇小说,那么你要说的话就成了一部长篇小说;没有留给你用于另外一种文学表达形式的原材料。我的散文写作更接近于一个诗人创作一首诗的方式。我不是一个写篇幅很长的长篇小说的小说家。我把一个观念或一种经验浓缩为一篇很短的合成文本,它和另外一些文本携手并进,构成一个系列。我特别关注表达和词汇,既关注它们的韵律,它们的声音,也关注它们引发的意象。比方说,我相信,《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介于诗歌和长篇小说之间的书……或许是抒情诗,因为抒情诗是我最喜欢的诗歌形式,我从一些伟大诗人那里阅读这种诗歌。 ◆采访者 你是怎么进入都灵的文学界,聚集在朱利奥·伊诺第的出版公司周围的那个群体,以及像切萨雷·帕韦泽和娜塔莉亚·金兹堡这样的作家?你那个时候很年轻。卡尔维诺 我几乎是盲打误撞去了都灵。我的整个生活实际上是战后开始的。之前我生活在圣雷莫,远离文学和文化圈子。当我决定搬家时,我在都灵和米兰之间犹豫不定;有两位作家——他们都比我大十来岁——最早读到我写的东西,他们是生活在都灵的帕韦泽和生活在米兰的埃利奥·维托里尼。很长时间里,我没法在这两座城市之间作出选择。或许,如果我选择米兰的话——它是一座更活跃、更生机蓬勃的城市——事情会有所不同。都灵是一个更严肃、更简朴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选择都灵是一个道德上的选择——我认同他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传统。都灵是反法西斯主义知识分子的城市,这吸引了我身上痴迷于新教徒式严格朴素的那一部分。它是意大利最具新教徒特征的城市,是意大利的波士顿。或许是因为我的姓氏(在意大利语中卡尔维诺就是加尔文),或许是因为我来自一个非常严厉的家庭,我注定要做出道德主义的选择。当我6岁时,在圣雷莫,我最早的小学是一家新教徒的私立机构。老师们给我填塞了满肚子的经文。于是我有了某种内在的冲突:我对更无忧无虑、更马虎随便的意大利有一种反感,这使得我认同某些意大利思想家,他们认为,这个国家的不幸来自于它错过了新教徒的宗教改革。另一方面,我的性情根本不是一个清教徒的性情。我的姓氏是卡尔维诺,但毕竟,我的教名是伊塔洛。◆
采访者 哪些作家在阅读的时候给你带来了最大的愉悦?哪些作家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卡尔维诺 时不时地,当我重读青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时,我很吃惊地重新发现自己身上似乎已经忘掉的某个部分,尽管它一直在我的内心里发挥作用。比方说,不久前,我重读了《圣朱利安传奇》,我回想起了它——连同它呈现出来的动物世界的景观,就像一幅哥特式挂毯一样——对我早期的小说有过多大的影响。某些作家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读过,像史蒂文森,对我来说依然是风格的典范,是轻盈、叙事推动和活力的典范。我儿时阅读的作家,像吉卜林和史蒂文森,依然是我的典范。我会把写《帕尔马修道院》的司汤达放在仅次于他们的位置上。 ◆采访者 你和帕韦泽及伊诺第出版社的其他作家也结下了文学上的友谊,不是么?你把自己的手稿拿给他们看,让他们评论。卡尔维诺 是的。那段时期我写了很多短篇小说,我把它们拿给帕韦泽看,拿给娜塔莉亚·金兹堡看,她也是一个在那里工作的年轻作家。要不然的话,我就把它们拿给米兰的维托里尼,从都灵到那里只要两个小时。我很在乎他们的意见。在某个时刻,帕韦泽对我说,我们现在知道你可以写短篇小说;你要冒险尝试一下,写一部长篇小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因为我是一个短篇小说作家。如果我以短篇小说的形式把我要说的东西都说出来的话,我应该会写出很多短篇小说,而我实际上并没有写出。不管怎么说,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了,而且很成功。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我试着写另一部长篇。但文学气候已经被界定为新现实主义,它并不适合我。到最后,我还是回到了幻想,我写了《分成两半的子爵》,在这部小说中,我真正表达了自己。我之所以说“回到”,是因为那大概是我真正的天性。这只是一个事实:我经历了战争,以及那些年意大利的兴衰,这使得我暂时能够相当幸运地在另外的方向工作,直至我“回去”,并找到属于我的那种创造。
◆
采访者 你是不是受到了乔伊斯或任何现代派作家的影响?卡尔维诺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卡夫卡,我最喜欢的长篇小说是《美国》。◆
采访者 比起意大利散文传统中的任何一个人,你似乎觉得离英国作家更近一些——康拉德、詹姆斯,甚至史蒂文森。是不是这种情况?卡尔维诺 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喜爱贾科莫·莱奥帕尔迪。除了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诗人之外,他还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散文作家,有着了不起的风格、幽默、想象力和深刻性。◆
采访者 你曾经讨论过美国作家和意大利作家社会地位的差异——意大利作家和出版业的联系更密切,而美国作家通常和学术机构紧密相连。卡尔维诺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的背景,大学——在美国小说中如此频繁——非常枯燥乏味(纳博科夫是一个例外),甚至比某些意大利小说中出版公司的背景还要乏味。
◆
采访者 你为伊诺第工作怎么样?是不是影响了你的创作活动?卡尔维诺 伊诺第是一个专攻历史、科学、艺术、社会学、哲学和古典学的出版商。小说占据的位置最微不足道。在那里工作就像生活在一个百科全书的世界里。 ◆采访者 人试图在随机中被组织起来,这之间的挣扎似乎是弥漫于你很多作品中的一个主题。我尤其想到《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他不停地试图找到他正在阅读的那本书的下一章。卡尔维诺 世界的选择和人执意要搞清楚这些选择的意义这一迷念之间的冲突,是我的作品中一个反复出现的模式。 ◆采访者 在你的写作中,你总是在现实主义写作模式和幻想的写作模式之间来回变换。你同等地喜欢这二者吗?卡尔维诺 当我写一本完全是向壁虚构的书时,我觉得自己渴望写那种直接处理日常生活的书,处理我的活动,以及我的思想。在那一刻,我想要写的书是我没在写的书。另一方面,当我在写一本自传性质的、和日常生活的特征密切相关的东西时,我的渴望便走在了相反的方向上。那本书变成了一本向壁虚构的书,和我自己没有明显的关联,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也更真诚。 ◆采访者 你的长篇小说在美国的遭遇怎样?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是一本在美国赢得赞赏者最多的书——令人吃惊的是,它肯定不是我最容易读的书之一。它不是一部长篇小说,而是散文中的一本诗集。《意大利童话》是另一本大获成功的书——这本书在意大利首次出版25年之后,它再次以全译本的形式面世。尽管《看不见的城市》在鉴赏家、文学人士、文化人那里更成功,但我把《意大利童话》界定为一次公众意义上的成功。在美国,我的形象是一个幻想作家,一个故事作家。◆
采访者 你是不是相信欧洲已经被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所淹没?卡尔维诺 不。我没有这种沙文主义的反应。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是任何文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成分;我不认为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这种成分。一种文化,如果想要保持自己的创造力始终活跃,它对外来的影响就必须是开放的。在意大利,最重要的文化成分一直是法国文学。美国文学当然也给我留下了毕生的痕迹。爱伦·坡是我最早感兴趣的作家之一;他教会我懂得小说是什么。后来,我发现霍桑有时候比爱伦·坡更伟大。偶尔这样,并非总是如此。还有梅尔维尔。《班尼托·西兰诺》是一部完美的长篇小说,甚至比《白鲸》更有价值。毕竟,我最早的学徒期是在切萨雷·帕韦泽的阴影里度过的,他是梅尔维尔最早的意大利语译者。我最早的文学榜样中还有19世纪末的一些次要的美国作家,比如斯蒂芬·克莱恩和安布罗斯·比尔斯。我在文学上成长的那些岁月,四十年代初期,完全被海明威、福克纳和菲茨杰拉德所控制。那个时期,我在意大利经历了对美国文学的某种痴迷。即便像萨罗扬、考德威尔和凯恩这样非常次要的美国作家,也被视为风格的典范。接下来,有纳博科夫,我成了他的粉丝,至今依然是他的粉丝。我必须承认,我对美国文学的兴趣有点受到下面这样一种渴望所驱动:希望仿效一个在某些方面总是领先一步的社会中所发生的事情,而这样的事情要到几年之后才会在欧洲发生。在这个意义上,像索尔·贝娄、玛丽·麦卡锡、戈尔·维达尔这样一些作家,都因为他们与这样一个社会的联系而变得很重要,这个社会被表达在高品质文章的生产中。与此同时,我一直在寻找新的文学声音——(比如)在五十年代中期对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的发现。 ◆采访者 在战后最早的、至关重要的那些年里,你几乎连续不断地生活在意大利。除了中篇小说《监票人》之外,你的短篇小说很少反映这个国家当时的政治形势,尽管就个人而言,你在很大程度上卷入了政治。卡尔维诺 《监票人》原本是一个三部曲的组成部分,题为“1950年代的编年史”,但没有写完。我性格形成的岁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接下来的那些年里,我试着去理解我所经历过的可怕创伤的意义,尤其是德国占领时期。因此,在我成年生活的第一阶段,政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我加入了共产党,尽管意大利的共产党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共产党。我依然觉得我有义务接受很多与我的感情方式相距深远的东西。后来,我开始越来越感觉到,利用俄国的模式——或神话——在意大利构建真正的民主体制变得越来越难以调和。矛盾发展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我觉得要彻底切断与共产主义世界的联系,到最后,切断了与政治的联系。这是幸运的。把文学放在第二位(在政治之后)的想法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政治几乎从来实现不了它的理想。另一方面,文学在它自己的领域里可以实现某种东西,而且长远来看,也可能有某种实际的结果。到现在,我已经开始相信,重要的事情只能通过非常缓慢的过程来实现。◆
采访者 在一个几乎每个重要作家都为电影而写作、甚至导演电影的国家,你似乎抵制住了电影的诱惑。为什么?怎么做到的?卡尔维诺 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我是个狂热的电影迷,经常看电影。但我一直是个观众。转到银幕另一边去的想法对我从来没有多大的吸引力。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也就消除了它给我带来的有点孩子气的魔力。我之所以喜欢日本电影和瑞典电影,恰恰是因为它们是如此遥远。 ◆采访者 你是否有过无聊的时刻?卡尔维诺 有的,在我童年时期。但必须指出的是,儿时的无聊是一种特殊的无聊。它是一种充满梦想的无聊,它投射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现实。在成年时期,无聊是由重复产生的,它是某个东西的持续,我们对这个东西不再指望有任何惊奇。而我——我今天倒是有时间感到无聊!我所拥有的只是害怕在我的文学作品中重复自己。我必须找点什么事情来做,它应该看上去好像是新奇的事情,有点超出我的能力的事情。题图来自《巴黎评论》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乐天派樱桃
编辑乐天派樱桃
中国男演员王鹤棣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张与 NBA 著名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的合照。照片中,王鹤棣与詹姆斯亲切拥抱,笑容灿烂,满脸幸福。这一时刻也让王鹤棣的粉丝们感到无比激动和兴奋。
王鹤棣是一位备受欢迎的中国男演员,他因在电视剧《流星花园》中饰演道明寺一角而被大众熟知。勒布朗·詹姆斯则是 NBA 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拥有四个 NBA 总冠军和四个常规赛 MVP 奖项。王鹤棣一直以来都是詹姆斯的忠实粉丝,他曾经多次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詹姆斯的喜爱和崇拜。
这次与詹姆斯的见面,对于王鹤棣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终于见到了我的偶像詹姆斯,这一刻我太开心了!”王鹤棣的粉丝们也纷纷在评论区留言,为他送上祝福和支持。
王鹤棣与詹姆斯的合照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非常珍贵的经历,也让人们看到了王鹤棣对篮球的热爱和对偶像的崇拜之情。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希望王鹤棣能够在未来的演艺事业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像詹姆斯一样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对于王鹤棣来说,与詹姆斯的见面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合影,更是一次激励和鼓舞。他表示,自己将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演技和能力,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像詹姆斯一样,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成为一个值得尊敬和崇拜的人。
总之,王鹤棣与偶像詹姆斯的亲切拥抱,让人们看到了他对篮球的热爱和对偶像的崇拜之情。这一时刻也让王鹤棣的粉丝们感到无比激动和兴奋。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王鹤棣会继续保持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演员。
作者:Bruce Dessau副标题:The Life and Times of Rowan Atkinson出版社:Stewart Tabori&Chang出版年:1998-03
要说当代的喜剧大师,罗温·艾金森Rowan Atkinson绝对算一位。
这位毕业于牛津大学机电工程专业的高材生,除了拥有严谨的工科头脑外,居然还拥有着丰富的喜剧细胞,最终凭借“憨豆先生”一角红遍全世界。
所以不少人戏称他:“明明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却演了一辈子傻子。”
一双乌溜溜的爆鱼眼,一个标准的勾型鼻子,一颗“媒婆痣”,一副老太太的嘴脸……左看右看罗温·艾金森的“玉照”,没有美轮美奂的联想,只有一种“天生丑陋难以理喻”的讽刺。
报上他的名字,相信十个有九个的观众会一头雾水:“他是谁?可是看到他的“招牌脸”,十个观众会有十一个凑过来:“呀,这不是憨豆先生吗?”
没错,就是那个抱着泰迪熊、活得畏畏缩缩、日子过得稀里糊涂、脑子好像“秀逗”了一样的“憨豆先生”,他好像是罗温·艾金森可以戴上的假面具,一副堪称“无价宝”的面具。
【还不是“憨豆先生”的时候】
出生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罗温·艾金森从小生活在乐观豁达的氛围。
童年时,他最得意的是和两个弟弟罗贝特和罗迪尼扮成侠客去隔壁邻居家吓吓胆小的女孩子,那时他们可是远近闻名的“3R”组合(Rowan、Rupert、Rodney)。
罗温·艾金森是个特别单纯的人,他的少年梦想是成为一个“赛车手”,在鼎鼎大名的“银石赛道Silverstone”一展身手,感受一下一骑绝尘的成就感。正是因为酷爱赛车,他考上了牛津大学电机工程专业。
在日本电影《五个相扑的少年シコふんじゃった。》(1992)里,几个青年为了顺利毕业,不得不选修“相扑”课程。
罗温·艾金森虽然学业出众,但是为了修满学分,他在大学两年级时参加了牛津的学生戏剧团,在那里他发现了自己对表演浓厚的兴趣。
罗温·艾金森在电视综艺《The Secret Policeman's Ball》(1979)中的影像
可他其貌不扬,很少被导演选中出演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男主角,总是一些哗众取宠的绿叶角色落到他的头上。
如果是一般的人,也许会就此认命,可偏偏罗温·艾金森骨子里是那么倔强又执著。他闭门造车一个月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独幕剧、在1977年的“爱丁堡戏剧节”上一鸣惊人,引来了众多行家里手的交口称赞。
罗温·艾金森在电视剧《恶搞整九新闻》(1979)中的影像
大学毕业后,罗温·艾金森参加了一个著名的巡演剧团,不仅跑遍英国无敌手,而且还把一个人的独角戏发扬光大。
他的骄人成绩,连不可一世的伦敦剧场界也不得不俯首称臣,1981年,罗温·艾金森成为在伦敦剧场作个人秀的最年轻的舞台剧演员。
罗温·艾金森接受BBC采访回忆拍摄《黑爵士一世》(1982)时的影像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及时网罗了这个不可小视的年轻人,将他演出的剧目进行整合,请他加盟热播电视剧《恶搞整九新闻Not The Nine O'Clock News》(1979),由此罗温·艾金森开始由舞台转向荧屏。
罗温·艾金森在电视剧《黑爵士一世》(1982)中的影像
之后BBC为他量身订做了电视剧集《黑爵士一世Blackadder》(1982),罗温·艾金森丰富的表情、亦古亦今的造型、冷面幽默的特色在《黑爵士一世》里得到挥洒自如的表现,此剧一播就是五年。
四座英国年度电视金像奖、一座国际艾美奖及三座全美有线电视奖,使罗温·艾金森蜚声国际,赢得了“英国卓别林”的美誉。
罗温·艾金森在电视剧《憨豆先生》 (1990)中的影像
【创造了扬名世界的“憨豆先生”】
学识一流、文采洋溢的罗温·艾金森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新思路——打造一个现代的英国式的“喜剧形象”,于是,“憨豆先生”孕育而生了。
为了编写出生动形象的“憨豆先生”的生活轶事,阿特金森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流连在伦敦街头,体验生活、体察民情,他自己担任编剧的《憨豆先生Mr. Bean》 (1990)第一集创造了BBC历史上的最高收视率,并且获得了国际艾美奖提名。
罗温·艾金森在电视剧《憨豆先生》 (1990)中的影像
之后,罗温·艾金森的创作激情越发不可收拾,《憨豆先生》在全球获得无数佳绩,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奇迹”,该影集在世界两百多个地区播映,确立了罗温·艾金森“英国喜剧泰斗”的地位。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憨豆先生的大灾难》(1997)中的影像
“憨豆先生”是个“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有一点腼腆,最重要的一点,又有一点短路的家伙。
他的喜剧感乃来自你我都有可能会发生的日常生活中,”罗温·艾金森对“憨豆”一往情深,解释起来也头头是道。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憨豆先生的大灾难》(1997)中的影像
有些可怜却又十分可爱的“憨豆先生”是现代英国人最好的“形象代言”,他言语不多,事故频频,独居一室,开着鲜黄色迷你型小车,与心爱的抱抱熊为伴,有男人的开阔视野,也有女人的细腻敏感。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憨豆的黄金周Mr. Bean's Holiday》(2007)中的影像
当罗温·艾金森把憨豆先生这个形象搬上大银幕的时候,1997年的《憨豆先生的大灾难Bean》(1997)和2007年的《憨豆的黄金周Mr. Bean's Holiday》(2007)这两部电影在全球就获得了3.05亿英镑的票房。
【试图抛弃“憨豆先生”】
成功来得格外轻而易举时,很多人会飘飘然不知所以然。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憨豆的黄金周Mr. Bean's Holiday》(2007)中的影像
“憨豆先生”有点憨也有点傻,可罗温·艾金森却保持着绝对的清醒,在进行《憨豆先生》的创作和拍摄时,他适时地成立了他自己的“老虎形象Tiger Aspect”制作公司,他还著书立传,最精彩的应该是他亲自编写的那本《憨豆日记》,里面收入了憨豆生命中极隐私、极重要的点点滴滴。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高佬先生The Tall Guy》(1989)中的影像
我们可以看到他“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虽然他是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老是强迫别的同学听他朗诵作品,结果人家不是呕吐,就是吓得不敢睡觉,班上同学跑了一大半。
当然,他还拍电影,他在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1994)中客串那个紧张兮兮、把婚礼搞得一团糟的神父。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1994)中的影像
最终《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以440万美元成本在全球斩获2.4亿美元票房。
要知道《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剧组里就有三位牛津大学毕业生——编剧理查德·柯蒂斯Richard Curtis、友情出演罗温·艾金森的“憨豆先生”和休·格兰特Hugh Grant。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1994)中的影像
罗温·艾金森还应他的儿子本的要求为电影《狮子王The Lion King》(1994)里那只多嘴多舌的鸟沙祖配音。但是他没有忘记他的使命:“总该有一些不被人们看好的事物,等待着我去发现。”
当“憨豆先生”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离我们渐行渐远时,也是罗温·艾金森重新出发的时候。
罗温·艾金森(左)和韦恩·奈特Wayne Knight在电影《亡命夺宝》(2001)中的影像
2000年,罗温·艾金森应好莱坞的邀约,联手乌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小古巴·戈丁Cuba Gooding Jr.等众多喜剧明星出演了影片《亡命夺宝Rat Race》(2001),刻画一群疯狂的人为了得到二百万美金而你争我夺,有疯狂的追逐场景、滑稽的喜剧场面、紧张压抑的视觉效果,还有不可思议的心理丑化。
这部重量级的电影并没有带来重磅炸弹的效果;为转型备感困扰的罗温·艾金森有点无可奈何。
电影《史酷比》(2002)剧照,罗温·艾金森和莎拉·米歇尔·盖拉Sarah Michelle Gellar
在2002年上映的改编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热门卡通系列剧的青春片《史酷比Scooby-Doo》(2002)里,罗温·艾金森一反常态扮演了个大坏蛋,影片虽然卖座,但是罗温·艾金森的精心演绎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罗温·艾金森在电视剧《憨豆先生》 (1990)中的影像
1997年,在《憨豆先生》正处于高峰的时刻,罗温·艾金森曾经游说电影公司不要将该片发行到意大利,因为全世界都有他的狂热影迷,他只想保留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不受骚扰地度假游览。
“看来意大利才有可能成为我重新开始的地方。”无法挣脱“憨豆”阴影的罗温·艾金森不无自潮地说。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憨豆先生的大灾难》(1997)中的影像
【褒贬不一的《憨豆特工】
2003年4月11日《憨豆特工Johnny English》(2003)的影片在美国隆重上映,不明就里的人以为罗温·艾金森终于耐不住寂寞,重新扛起了“憨豆”招牌,其实这部影片与“憨豆先生”风马牛不相及,倒是一次罗温·艾金森的“报恩”行动。
1991年,英国最著名的信用卡公司Barclayucard因为《黑爵士一世》触发灵感,创作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广告形象——地位崇高、挫折多过成功的特务理查德。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憨豆特工》(2003)中的影像
他服务于军方机密组织M17,因为一卡在手,所以每次闯祸都有赔偿金助他逢凶化吉。
首辑广告推出之后,申请信用卡的人数飚升,而且广告片获奖无数,受益非浅的信用卡公司找罗温·艾金森一口气拍了17个同系列不同版本的广告。
1997年,电影公司从罗温·艾金森的“信用广告”里获得灵感,想让理查德重出江湖,将该角色由广告搬上电影银幕。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憨豆特工》(2003)中的影像
这时,迈克·梅尔斯Mike Myers主演的《王牌大贱谍Austin Powers: International Man of Mystery》(1997)一炮而红,题材的相似,让罗温·艾金森打了退堂鼓,但是为了报答信用卡公司当年的知遇之恩,2002年罗温·艾金森终于下定决心接拍这部电影。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憨豆特工》(2003)中的影像
为影片执笔的是《007之黑日危机The World Is Not Enough》(1999)和《007之择日而亡Die Another Day》(2002)的编剧尼尔·珀维斯Neal Purvis,无论从规模还是格调上都极像邦德影片,这让罗温·艾金森很开心,因为他也是007迷。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憨豆特工》(2003)中的影像
更让罗温·艾金森高兴的是,他可以再度尝试创作一个不同于“憨豆先生”的新角色。片中的乌龙情报员006在精英同事们全部殉职后被赶鸭子上架应付珠宝大盗,阻止他偷取女王皇冠,然而简直是以卵击石……
也许是傻人有傻福,此君有个比他厉害一点的助手,以及一位美丽又神秘的女特工,总能弥补他的不足。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憨豆特工3Johnny English Strikes Again》(2018)中的影像
尽管又是一部喜剧片,但敬业的罗温·艾金森还是亲自上阵表演跳伞和飞车等惊险动作,甚至只靠一根钢丝悬吊在圣艾本天主教堂的天花板上荡来荡去。
不过能与美女塔莎·德·瓦斯康赛洛丝Tasha de Vasconcelos大谈恋爱,让他大呼牺牲也值得。
《憨豆特工》上映,虽然在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澳大利亚都成为票房冠军,但大家对这部影片还是褒贬不一。
罗温·艾金森在电影《憨豆特工3》(2018)中的影像
也许是因为最近关于“间谍”的搞笑片太多了,也许是大家和罗温·艾金森一样,还没有彻底从“憨豆先生”的阴影里走出来。
罗温·艾金森接受英国《太阳报》电话采访时承认还是很担心他的喜剧风格会被新生代的表演风格所代替,所以工作压力非常大,也希望自己能多休息一段时间。
罗温·艾金森和郭德纲
【期待“憨豆先生”离场】
罗温·艾金森第一次来中国是2014年,后来又出现在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后来又在电影《欢乐喜剧人》(2017)中出现,但从结果来说的话,只能说一言难尽。
罗温·艾金森和岳云鹏在电影《欢乐喜剧人》(2017)中的影像
由于憨豆先生太受大众的欢迎,后来制作团队开发出《憨豆先生卡通版 第一季Mr. Bean: The Animated Series Season 1》(2002)系列动画剧集,结果依旧受到大众的追捧,如今这部动画剧集在2019年推出第5季。
罗温·艾金森在2019年接受《太阳报》采访时就表示,相较于扮演憨豆先生,他更喜欢配音。
罗温·艾金森在动画片《憨豆先生卡通版 第一季》(2002)中的影像
罗温·艾金森说:“对我而言,为这个角色(憨豆先生)配音比通过肢体来演绎他要更容易一些。扮演他已经让我感受不到太多乐趣,责任的沉重感让人快乐不起来。”
他接着说道:“我发现这个角色已经充满压力,让我精疲力尽,我期待着这个角色的结束。”
动画片《憨豆先生卡通版 第一季》(2002)中的影像
憨豆先生是罗温·艾金森创造的最成功的商业作品,但是,这一角色可能不会再出现在我们的荧幕上了。他觉得自己年龄太大,难以继续扮演这个傻里傻气的角色了。
而且他私下也想把《憨豆先生卡通版》也给停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那么多的灵感和想法了。
纪录片《憨豆先生,生日快乐!》(2021)英国版海报
2021年一部回顾喜剧传奇人物憨豆先生登上银幕30年的纪录片《憨豆先生,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Mr Bean》(2021)推出后,又让众多观众怀念起那个肢体语言丰富的“憨豆先生”。
得知罗温·艾金森不想再继续扮演憨豆先生的消息后,网友们纷纷表示:“憨豆永远走了!”
罗温·艾金森和前妻苏尼塔拉·塞斯崔
【和妻子结束25年的婚姻】
罗温·艾金森在银幕上是“搞笑大王”,在生活里是个平实沉稳的“好好先生”。妻子苏尼塔拉·塞斯崔Sunetra Sastry是他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后成为一名化妆师。
两人于1990年2月5日结婚,,生下的一对儿女也煞是讨人喜欢。“憨豆”一家保持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状态。
罗温·艾金森和前妻苏尼塔拉·塞斯崔
尽管有时,也会遭遇“罗温·艾金森一家去肯尼亚度假,飞机驾驶员突然昏迷,罗温·艾金森沉着应对,熟练将飞机安全降落…”的搞笑新闻,但大多数时间,罗温·艾金森享受着自己的生活,喜欢和他的“憨豆”夫人去超市购物,看他的“红豆”女儿莉莉·艾金森Lily Atkinson在学校的舞蹈表演,听他的“绿豆”儿子亚历山大·塞巴斯蒂安·艾金森Alexander Sebastian Atkinson给他讲一些耍宝的故事。
罗温·艾金森和前妻苏尼塔拉·塞斯崔
由于罗温·艾金森工作繁忙,和妻子Sunetra Sastry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故两人于2015年11月10日结束婚姻关系,离婚理由是伴侣(罗温·艾金森)的“不正当行为”。
在和前妻分开后,罗温·艾金森就开始和喜剧演员露易丝·福特Louise Ford约会,露易丝·福特曾在剧集《温莎王朝The Windsors》(2016)中扮演凯特·米德尔顿。
罗温·艾金森和女友露易丝·福特
据外媒报道,露易丝·福特为了跟罗温·艾金森在一起,甩了当时的男友詹姆斯·阿卡斯特。
而且分手与罗温·艾金森离婚之间存在2年的时间差,也就是说罗温·艾金森先与露易丝·福特相恋,之后提出与原配分手,再办理了离婚手续。
罗温·艾金森和女友露易丝·福特
而离婚一年以后,露易丝·福特就搬进了罗温·艾金森位于伦敦北部价值465万英镑的郊外别墅中。
2017年12月62岁的罗温·艾金森和33岁的露易丝·福特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Isla。
儿子亚历山大·塞巴斯蒂安·艾金森(右)正在服兵役
在罗温·艾金森和前妻生的两个孩子中,28岁的儿子早已加入英国军队,曾在尼泊尔接受为期3个月的训练,并且很有语言天分,识阿拉伯文和西班牙文,还会说尼泊尔文。
女儿莉莉·艾金森
而26岁的女儿莉莉·艾金森则早已加入娱乐圈,曾在《憨豆特工2 Johnny English Reborn》(2011)出演过一个小角色,她还是一名歌手和作曲家,外貌冷艳,身材火辣,和憨豆先生憨憨的样子一点也不像,而是更像妈妈苏尼塔拉·塞斯崔。
罗温·艾金森和女儿莉莉·艾金森
外媒曾报道,罗温·艾金森为赞助爱女的音乐短片制作、照片拍摄宣传,歌舞表演课程等,花费了数万元英镑,可见他十分宠爱莉莉·艾金森。
电影《憨豆特工》 (2003)美国蓝光版封套
看美国资本是如何改造并毁掉一代喜剧大师肖恩·康纳利:从穷小子到初代007,两度爱上有夫之妇大侦探波洛的代言人彼得·乌斯蒂诺夫,会说中国话结过三次婚劳伦斯·奥利弗既爱男人也爱费雯·丽,在战争面前更愿为国捐躯影史第一情人的五次婚姻,四次离异都是妻子提出,留给女儿四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