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所有波导一样,脊波导以横向波的形式承载电磁辐射。互连和射频设备中使用的大多数波导的基本模式是横电波(TE)模式,在传播方向上没有电场。这意味着电场从一个侧壁指向另一个侧壁,或者垂直于波导。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改变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调整波的传播,使之与典型的两侧均为平壁的波导具有不同的特性。
与滑壁波导相比,减小波导壁内部尺寸的主要作用是有效降低了波导相对于其基模的低频截止。此外,宽壁(带电场)上、下表面均有脊的波导,也称为双脊波导,其阻抗明显低于标准波导的阻抗。阻抗的减小有助于对阻抗低于标准波导的某些设备和组件进行阻抗匹配。
另外,刚性波导中的脊的精确尺寸允许设计高阶波导模式,这在某些需要宽带宽的应用中可能是有利的。例如,在波导滤波器的情况下,通过设计脊隙尺寸,将高阶模的通带推到足够远的频率,以不影响预期的操作,从而减弱出现在高阶模式上的寄生通带。这可以消除对低通滤波器的需要,以减弱高阶模式下的寄生通带,这对于某些应用可能是必需的。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脊波导代替带状线或微带线,带状线或微带线可能没有必要的功率处理能力,典型的矩形波导可能没有足够的带宽。使用脊波导代替常规的矩形波导意味着功率处理的相对减少和损耗的增加。由于整个结构中添加了导电材料,双脊波导往往比标准波导略重一些。
刚性波导的另一个好处是用于微波开关应用。为了使波导机电开关起作用,必须使用优质的导电连接来桥接壁之间的间隙,以实现短路。使用双脊波导,只需将脊之间的距离缩小,就可以实现几乎完全的短路。有了这一特性,有可能会实现为波导开关设计性能更高的开关机制。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奖”获奖女科学家简介
(按姓氏笔划排序)
付巧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子古生物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付巧妹,1983年12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她主要致力于演化遗传方面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破译最古老现代人基因组,确定现代人走进亚洲并非仅有南部路线;明确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时间及次数;系统绘制欧洲人群动态变化;通过共同开发捕获古核基因组技术,实现大规模研究古DNA的可能,修正和细化人类演化过程。相关研究被自然新闻、科学新闻等评价填补了东方史前人类遗传、演化、适应的重要信息缺环,为探源华夏族群及修正东亚人群演化做出重要科学贡献。此外,付巧妹通过共同开发前沿技术等,建成国内首个媲美国际顶尖水平的古DNA自动化实验平台,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的科研与创新实力,在相关领域让中国从跟跑者变为领跑者,为提升我国科研实力与设施条件、步入国际领军行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冯琳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冯琳,1980年4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她聚焦营养调控淡水鱼健康和肉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①阐明了主要营养物质调控鲤鱼消化吸收能力、抗病力和养殖水体氮磷排出的作用及其机制;②系统揭示了Nrf2、PKC/MLCK、PKC/p38MAPK 或JNK、TLR /NFκB 等信号途径在营养物质调控草鱼肠道结构、细胞凋亡和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作用及机制;③率先发现营养物质从“营养、保健、风味和物理品质”四方面改善草鱼肉质,并探索Nrf2 和TOR信号途径的调控机制;④创建保证草鱼肠道健康和改善肉质的32种营养物质精准营养需求数据库并提出营养调控策略。成果在饲料企业转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淡水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营养技术支撑,为促进渔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刘玮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 刘玮,1978年11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她长期从事虫媒传染病防控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通过二十年的持续攻关,构建了涵盖虫媒病原体发现-鉴定-溯源全过程,及多分类水平的快速组合筛查技术,在此基础上率先发现我国10余种新发虫媒病原体的人间感染,阐明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大量不明原因发热病例的诊治与防控提供了全新理论基础;基于多组学技术深入开展新发烈性布尼亚病毒感染的基础研究,阐释了疾病从发病机制、传播规律、临床诊疗及公共卫生干预等系列关键科学问题,为降低该病病死率、降低传播风险做出重要贡献;基于多源信息学及医学地理技术的交叉应用,自主构建时空动态与传播风险预测模型,为生物安全相关病原体的危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刘英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刘英,1977年6月生,博士,中共党员。从1999年起一直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移动通信天线技术等。在电磁散射与隐身技术方面,候选人首次提出天线散射分析公式和天线散射分析模型,解决了国内外对天线模式项散射和结构模式项散射只能通过工程预估的瓶颈问题,为天线RCS 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首次提出基于电磁路径差异进行辐射散射一体化设计,克服了天线辐射与散射特性之间的矛盾,突破性实现了高增益隐身天线设计;在移动通信天线技术方面,候选人提出基于特征模理论的移动终端天线设计理论,实现了有限尺寸下移动终端高性能天线设计,对移动终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刘宏涛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 刘宏涛,1976年7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多年来她一直从事植物光信号转导研究,围绕“光信号调控植物发育的分子基础”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①揭示新的的紫外光信号通路,发现紫外光受体通过直接结合转录因子而调控基因转录及植物发育;②阐明蓝光受体隐花素在温度响应中至关重要,及光温度协同调控植物发育的机制;③解析了蓝光信号调控光周期诱导开花的CRY2-CIBs途径等。许叶春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许叶春,1976年2月生,博士,中共党员。主要从事基于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研究。针对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以精准阐明药物与靶标结合分子机制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多技术整合的药物设计新策略与技术体系,针对PDE4/5、3CL蛋白酶等疾病相关重要靶标蛋白,深入阐明药物发挥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结构基础,精准提供活性分子与靶标作用的位点、模式和热力学特征等药物设计所需关键信息,设计并优化获得了若干全新先导化合物、临床前及临床候选新药。合作研发的PDE5抑制剂进入抗肺动脉高压II 期临床研究。在抗新冠肺炎应急药物攻关工作中,通过蛋白质制备、抑制剂筛选及复合物结构解析平台的快速建立,高效发现多个SARS-CoV-2 3CL蛋白酶抑制剂,其中一个抑制剂作为抗COVID-19候选药物已实现成果转化,并申报了中美临床试验批件,获得美国FDA 有条件临床试验批准;解析了中药来源的黄芩素与SARS-CoV-2 3CL蛋白酶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揭示首个天然产物非共价的独特作用模式等。杨晓菲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 杨晓菲,1984年8月生,博士,中共党员。不稳定原子核大多处于核素版图上未开发的区域,涉及量子多体开放系统的前沿科学问题,也涉及核能系统废料处置对象的许多未知核性质。杨晓菲多年来投身多学科交叉的精密激光核谱技术研发,并用于研究不稳定原子核基本性质和结构,取得若干突破性成果。如结合共线激发和共振电离探测的优点,同时实现了激光核谱的高效率和高精度测量,其中丰中子双幻核78Ni附近核的研究成果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并被选为编辑推荐。她被邀请在每三年一次的核物理领域影响最大的国际核物理大会INPC上做大会特邀报告。肖仁珍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肖仁珍,1980年7月生,博士。在国际上提出切伦科夫辐射和渡越辐射混合产生高功率微波的新原理,建立了混合辐射的束波相互作用新理论,发明了速调型相对论返波管,输出功率达数吉瓦,效率从30%提高到65%以上,实现了国际上相对论返波管的最高功率和效率,为我国高功率微波系统提供了一颗优秀的“心脏”,在系列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提出通过外加注入信号对电子束进行预调制控制振荡器输出微波相位的新方法,首次实现了数吉瓦输出微波的相位控制和功率合成,合成功率为国际上最高,有力推进了我国高功率微波系统模块化和阵列化的发展。在国际上提出电子束与基模和高阶模同时相互作用的双模工作新机制,为高功率微波系统轻小型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吴俊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吴俊,1975年6月生,博士,中共党员。长期致力于我国第三大果树“梨”的种质资源及分子育种研究,针对制约梨品种改良及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科学问题,重点围绕果实品质性状遗传改良开展系统研究,在梨的基因组和遗传变异、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主要包括作为第一执行人绘制国际首个梨基因组图谱,创建国际上标记密度最高的梨遗传图谱,构建梨品种资源DNA指纹图谱和表型数据库。作为国家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和江苏省梨产业体系首席专家,为提高梨农收益、助力乡村振兴做出重要贡献。余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余彦,1979年10月生,博士。发展低成本的室温钠离子电池,对于大规模储能和智能电网应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极材料是发展高性能电池的关键。如何设计 “长寿命、快充放的电极材料”及获得“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钠电池器件”,是该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余彦教授围绕钠离子电池高性能电极材料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①在正极材料方面:揭示了钠快离子导体电极材料“离子、电子传输协同增强”的机制,使得电池正极关键材料Na3V2(PO4)3的循环寿命从600次提升至1000 次;②在负极材料方面:提出了多相-多尺度协同调控电极材料的导电性、离子传输效率及体积膨胀的策略;③在电解液方面:用醚类电解液代替传统的碳酸脂类电解液,将电池的首次库仑效率由15% 提高至93%。《自然》杂志对余彦的钠离子电池相关工作做了亮点介绍。余倩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余倩,1984年6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她主要从事金属显微结构和力学行为关系研究。面向研发高性能先进合金材料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现代工业等方面有重要用途的钛合金、钢、高性能复杂合金以及高温合金等关键材料为研究对象,围绕材料中缺陷结构和缺陷行为,利用国际前沿的材料表征方法,探索提高材料性能的高效方法和新机制、新途径。尤其在探索金属材料强韧化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先进合金设计和性能提高提供了重要指导。揭示了基于尺寸效应、合金元素靶向偏聚的力学性能调控新机制和基于合金成分原子级波动的新固溶强化机理,并因此在多种重要金属中成功实现了力学性能的显著提升。邹丽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水动力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邹丽,1981年9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她长期从事非线性水波及其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①通过解析方法获得了南海孤立波问题全局收敛结果及深水表面波薛定谔方程的畸形波显式解析解,揭示了灾害性波浪的生成机理与长期演化规律;②建立了畸形波、内波与结构物作用高效数值计算方法,实现了对大密度比两相流问题的高精度计算;③开展了南海近岛礁三维整体波浪演化模型试验,建立了深远海大尺度和近岛礁中尺度耦合嵌套波浪计算模型,探明了南海近岛礁波浪的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征。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首个南海超大浮体工程,为其波浪环境预报提供了关键性理论依据,该平台已安全服役三年。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张东菊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张东菊,1981年8月生,博士,中共党员。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对理解人类演化和扩散有重要意义。她依托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聚焦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问题,在西部艰苦环境下开展了长期的系统性研究工作,并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主要业绩包括发现了除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以外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时间推早至距今至少16 万年;首次在中国考古遗址中成功提取古人类DNA并测定其为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揭示了丹尼索瓦人曾长期生活在欧亚大陆东侧;厘清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和驱动机制。张海霞
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 张海霞,1979年9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围绕移动通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她针对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复杂干扰管理难、多维资源配置难等关键问题,取得如下原创性成果:针对多天线系统中多天线间干扰问题,提出了多天线广义空间多流调制与编码理论、为军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构建了多域资源联合优化理论框架,被海尔集团用于其智能终端产品,新增产值1.57亿元、利税4403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针对跨小区通信资源调度难题,首次揭示了无线流量在时空相似、区域差异以及跨域约束强耦合机理,提出流量预测新框架STCNet,成功解决了小区间精准资源调度难题。成果发表于顶级期刊IEEEJSAC,连续12个月被评为十大热点论文、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成果已用于中国移动泰安分公司的2831个小区通信资源调度,带来2.1 万/天的经济效益。张然
吉林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兼公共数学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然,1977年7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她主要从事非标准有限元方法的数值分析、相关软件平台的开发,及其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应用的研究。采用算子分析方法解决了模拟流行病学模型相关积分方程计算领域的一个公开问题;利用弱有限元方法,对线弹性问题原始变量变分形式提出一种无闭锁的数值格式;提出具特征值下界性质的弱有限元高阶高效方法并从渐进下界提升至保下界,以此为基础主持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偏微分方程特征值问题的数值方法与理论”1项;带领团队自主开发独立于商用计算平台的对航空轮胎综合性能仿真数字设计一次计算平台,定制复杂工况下航空轮胎本构关系的核心数字设计软件,属中国科学院聚焦的当前核心卡脖子问题清单中三项攻关任务之一的“航空轮胎”设计制造的核心部分。陈兰芬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陈兰芬,1975年10月生,博士。长期从事免疫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研究,揭示了Hippo 信号通路在自身免疫病发生、宿主防御与肿瘤炎症微环境重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调控作用,为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了重要靶点和科学依据。主要学术成绩包括:①发现Mst1/2激酶激活转录共激活因子TAZ,促进T淋巴细胞分化为促炎的Th17细胞并抑制抑炎Treg细胞的产生,解析了临床上Mst1缺失导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可能致病机理;②阐明巨噬细胞中Mst1/2 在病原体清除期间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导致衰老与死亡的重要作用。③发现Hippo通路在调控肿瘤炎症微环境中的重要功能。④筛选出靶向Mst1/2的小分子抑制剂XMU-MP-1,可有效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目前该专利已经按“里程碑付款1000万加销售提成”成功转让。陈芳芳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纳米医学转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陈芳芳,1979年4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医学学士,免疫学博士,纳米药学博士后,第四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获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资助,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药学院从事纳米药学博士后工作,将其扎实的免疫学知识与纳米技术相结合,鉴定了纳米颗粒蛋白冠中免疫因子组分,提出补体分子依赖血清蛋白间接结合于纳米颗粒并经历粘附-脱落-再粘附的动态变化的蛋白冠装载理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被国际学者跟进研究并受到Nature系列杂志的广泛好评。2018年创建吉林省纳米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同时兼任吉林省外科研究所副所长。此后,团队以探讨纳米材料免疫应答基本原理为出发点,以促进纳米医学转化为最终目标,集结吉林大学材料学、化学、医学等交叉学科发展优势,在纳米材料蛋白冠组装模式及免疫调节、肿瘤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陈娟
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陈娟,1980年3月生,博士,致公党党员。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新冠病毒感染可导致新冠肺炎。治愈乙肝是全球重要的科学战略:世卫组织确定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总体目标。实现乙肝治愈的关键是清除肝细胞中HBVcccDNA。围绕cccDNA转录/降解机制和靶向cccDNA治疗策略取得系列成果。发现靶向cccDNA的小分子化合物并揭示其抗病毒机制。以上研究为实现清除cccDNA重要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极大助力新型抗病毒药物开发。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研发了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基于化学发光的新冠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并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销售和捐赠上千万份。系统揭示新冠患者抗体的应答特征(Nature Medicine 2020,IF:36.13);国际上首次报道新冠患者康复期出现中和抗体降低的现象(Nature Medicine 2020)。周欢萍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周欢萍,1983年12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光伏发电是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探索低成本、高性能的新一代薄膜光伏材料及技术是未来材料、能源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周欢平探索并发展了面向新型薄膜光伏材料与技术的新原理和新方法。通过分子工程的手段及微纳技术精确控制薄膜的生长、缺陷的钝化/抑制、以及载流子输运通道,解决材料在基于溶液法制备工艺过程中带来的质量低/载流子复合率高,以及材料在工况下的本征光、热不稳定性问题,从而显著提升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以及寿命,以获得低成本和高性能的光伏技术。发现揭示了各类常见缺陷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与器件性能的关系,搭建光电材料与能源器件的桥梁,为化学、材料、电子信息等学科提供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器件结构。侯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研究员 侯静,1975年11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她创新性提出大模面积双包层光纤放大器直接输出近红外超连续谱的物理思想,形成了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了超连续谱激光理论,设计了高性能超连续谱产生的新方案,解决了超连续谱激光的功率提升、光谱调控和全光纤化三大难题。短波红外和中红外超连续谱功率水平国际领先。应用于超连续谱激光泵浦探测系统,获得了材料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成果在军事科学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多家单位应用,为材料科学、生物安全和战场感知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前所未有的科学手段,推动了学科发展,牵引了我国激光装备研发和医学防护关键技术进步,科学意义和军事效益重大。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团队简介
(按团队名称笔划排序)
袁祥岩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南极巡天望远镜研制团队袁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分子生药学研究团队 袁媛,1978年7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她带领团队在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药典委项目等资助下,针对种子种苗、药材和饮片、配方颗粒和中成药3类中药质控对象及其鉴别难点,构建了稳定可靠、高通量、低成本的模块化中药核酸检测技术体系,并形成3种鉴别应用系统,保障中药材“种的好”、中药生产“投料准”、中药质量“可传递”;团队着眼于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利用药用植物高产稳定细胞系和不定根、或微生物进行合成生物学生产,节约植物和土地资源,解决濒危资源短缺问题,保护生态平衡;引领道地药材遗传成因研究,担任十三五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分子生药学》主编。漆成莉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风云卫星高精度定标与定位技术团队 漆成莉,1979年7月生,硕士,中共党员。她是风云卫星预处理系统主任设计师及红外仪器负责人,一直从事光谱与辐射定标工作,完成红外仪器定标业务系统建设,该系统自2008年稳定运行至今;带领团队完成国内极轨卫星上首台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HIRAS)的定标业务系统,目前HIRAS 已初步成为与欧洲IASI、美国CrIS相当的空间红外辐射基准载荷之一。获奖18项,国外3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1项,司局级13项。共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完成13项风云卫星重点工程项目。张楚虹
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高分子功能材料和器件先进制造团队 张楚虹,1977年2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她带领团队围绕高分子功能材料与器件先进制造的重大需求和学科研究前沿,长期致力于能源、资源与环境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备加工新原理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和工程化应用,取得重要创新研究成果,发展了基于高分子力化学的高分子微纳米功能复合材料规模化制备及结构复杂、柔性、微型、轻量高分子功能器件 3D 打印、微加工、超临界流体发泡、微波选择性烧结等先进制造技术,获得了一系列高性能、功能化、轻量化、生态化和微型化高分子功能器件,主要成果有)建立和发展具有目标功能的高分子微纳米复合材料规模化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和发展复杂、微型、轻量化高分子功能器件先进制造共性关键技术等。盛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SN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安全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团队 盛敏,1975年8月生,博士,中共党员。她带领团队建立了异构无线网络的网络容量理论,发明了密集异构无线网络的自组织资源管控方法,解决了网络整体自主移动的难题,实现了海量用户的随遇接入;成果已应用到“南海舰队”等重大国防工程。团队发明了普适性无线网络安全接入基础架构(WAPI)以及三元对等鉴别机制(TePA),解决了无线局域网安全接入问题;TePA成为信息安全基础共性技术领域我国提交并获通过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位列2010中国通信产业年度十大技术事件。来源/全国妇联宣传部
编辑/廖芸卿
相关问答
急需帮忙:晋城光纤收发器25G多模光模块主要厂家,25G多模光...[回答]单模光缆(SM)Vs多模光缆(MM)光种频率极高(3×1014Hz)电磁波根据波动光学、电磁场及麦克斯韦式方程组人们对光波光纤传输现象进行数学建模并求解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