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永报道
梅内塞斯是个好人,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说,包括俱乐部管理层、球员,但这个好人,在鲁能仍旧逃离不了下课的命运———中超排名倒数第二的战绩,以及随后接连面对强队的赛程,让他最终未能逃脱下课的命运。
仅仅一天,球迷们似乎已开始忘记梅内塞斯,因为马加特来了,但是,我们仍旧很有必要对巴西人的鲁能之旅进行一次全面的解析,我们也会更加明白,鲁能为什么会请马加特。
他的下课在预料之中,但在6月7日的下午下课,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普遍的预测是,随后几场比赛才将决定梅内塞斯下课与否,但这一次,鲁能表现得非常果断,而梅内塞斯本人也明白他对球队失去了掌控,双方可谓一拍即合,“和平”分手。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梅内塞斯走到了今天?他对于马加特有怎样的启示?鲁能的未来,又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老好人对球队失控
实际上,连球员都没有预料到梅内塞斯会在这样的节点下课:7日下午,俱乐部在训练前向球员宣布了巴西人下课后,很多球员表现得极为震惊。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关梅内塞斯是否下课的传闻纷纭不断,但始终没有确切的消息,很多人都以为,梅内塞斯至少会带完对华夏的比赛,甚至有可能带完上半程,然后才决定他的命运归属。
梅内塞斯下课了,在球队即将和华夏比赛的关键时刻,这个时间点有点出乎意料,但这个结局实际上一点都不让人意外。
梅内塞斯并非现任管理层聘请的教练,然而,他却被寄予厚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梅内塞斯一改库卡桀骜不驯的性格,他温和,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同时,他也是前巴西国家队主帅,足球风格上更倾向于欧洲的整体足球,他曾亲到欧洲学习,而且,他的教练团队中也有一名欧洲人,助手卡斯特罗是葡萄牙人。
梅内塞斯的开局几乎可以用完美形容:亚冠资格赛以及小组赛前两轮,鲁能豪取四连胜,期间虽然有的比赛打得极为艰难,但结局是完美的。然而,当鲁能回到中超之后,他们首场比赛就遭遇了当头一棒,0比3负于苏宁。
随后,鲁能的战绩一直磕磕绊绊,输给绿城后,梅内塞斯一度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但这只表现在情绪上,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行动,随后鲁能中超6轮不胜,逼近史上最差战绩,球队几乎没有太大的改观。
在这个过程中,鲁能俱乐部开始介入,为了更好地激励球员,李霄鹏开始坐上鲁能的替补席上,他此举是为了震慑球员,而非进行技战术干预,因为梅内塞斯的技战术准备会,他从不参加。
从内心来讲,李霄鹏更愿意坐在看台上迎接球队的胜利,但本赛季,亚冠是鲁能的最核心任务,小组出线几乎是高层给鲁能下达的死命令———过去10年,6次出战亚冠都在小组赛铩羽而归,鲁能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一次,鲁能要求死拼亚冠,也因为如此,当球队在主场1比4惨败给首尔后,鲁能不得不采取行动。
实际上,梅内塞斯下课并不是第一次被鲁能提及,早在亚冠淘汰赛之前,鲁能内部就有呼声,当然最后并没有付诸实施。
作为一个情商极高的教练,梅内塞斯非常清楚,他对鲁能失去了掌控,他过于温和的做法,让鲁能球员根本感受不到危机,对于球员在比赛中出现的懈怠、随意甚至其他怪现象,他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克制。
性格之外,梅内塞斯在技战术层面的表现也有“硬伤”:如果说防守是因为球员懈怠和随意的话,在进攻层面上,鲁能可以说迎来了史上最差表现,11轮比赛,鲁能仅仅打进11个球,场均1球,对于鲁能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尽管我们可以用双线作战、球员伤病或者状态等原因为其开解,但无数场比赛都证明了,鲁能缺乏有效的进攻手段,除非对方压出来猛攻,像亚冠那样,但在中超中,连苏宁和华夏都铁了心打反击,除了恒大、上港之外,又有谁会和鲁能打对攻呢?
最终,梅内塞斯走到了下课的尽头,尽管鲁能高层、工作人员、球员对他非常尊敬,但成王败寇,球场上的战绩最终决定了一切。
长期混乱携裹一切
梅内塞斯走了,很多人都非常难过,包括球迷、媒体记者,也包括球员,“他人真的很好很好。”一名球员这样告诉记者,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表达对他的怀念。
是的,梅内塞斯是一个好人,甚至可以说,他是鲁能球员这么多年来经历的性格最好的教练,都不用再加之一了,继任者马加特,显然也不能用“好人”来形容。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什么,作为鲁能俱乐部来说,当球队一步步滑落到降级区的时候,他们只能采取措施。
其实,我们可以说,梅内塞斯下课,非梅内塞斯之罪,也非现任鲁能管理层之罪,而是长期以来的混乱,携裹了一切。
目前的鲁能,我们是可以用“乱世”来形容的,因为在过往的很多年,鲁能聘请了各种各样的教练,温和如梅内塞斯和安蒂奇,严厉苛刻如库卡和滕卡特,但他们都无法在鲁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说起来,安蒂奇“哄着”队员拿了个亚军,但对阵强队几乎无一胜绩,库卡“逼着”球员拿了个足协杯冠军和亚冠资格,但在球队内部却是“天怒人怨”。
始于本赛季初的专业化改革,其实就是为了从管理制度上更好地改变鲁能的现状,但需要说明的是,孙华和李霄鹏两位赛季初上任的领导,在短时间内很难实施革命性的改变,比如球队球员结构,改变的难度极大,至少赛季初不具备调整的条件。此外,在外界高薪的诱惑下,续约等问题也困扰着鲁能俱乐部。
鲁能专业化的改革,同样在内部面临阻力,实际上,鲁能方面的人士早在年初就告诉过记者,改革有可能在赛季中遭遇困难,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也因为这些原因,鲁能有意在二次转会和年底进行更大幅度的改革。
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目前的鲁能,是由乱入治的开始,即便一切决策和实施都非常正确,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更何况,鲁能未必能够保证一切都能够顺利进行,此外,由乱入治,意味着秩序被打破,尽管这个“秩序”是不健康的秩序,但混乱不可避免。
实际上,鲁能新的管理层在本赛季基本的策略便是稳定后调整,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了鲁能管理层的预料,中超出现问题姑且不论,当鲁能主场1比4惨败给首尔后,管理层也被迫介入,这实际上也是鲁能混乱的一个表现,但不得不介入,因为他们在亚冠输不起了,当然,介入还是在短期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进军亚冠八强就是证明。
梅内塞斯这样一个温和儒雅的教练,如果能够给他一个非常稳定和健康的球队,相信他可以充分展现他的能力,他的一些短板也可以很好地被弥补,但在鲁能这样一个相对混乱的时代,梅内塞斯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平乱”,而技战术方面和中国足球上的不融合,则被无限放大。
所以,梅内塞斯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有他个人的原因,但终归是鲁能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今,鲁能选择了马加特,实际上就是想借他之手整顿球队。
大环境影响鲁能发展
梅内塞斯失去对球队的掌控,有鲁能内部的原因,同样有着外部环境的原因:进入2016赛季以来,中超投入呈现爆发式增长,苏宁、华夏和权健等资本的进入,让中超球队的身价水涨船高,目前,一名比较不错的年轻队员年薪已经达到800到1000万,而一名成熟的国脚,年薪已超过1200万。
投入上,恒大介入前,鲁能曾经长期占据榜首,那时候球队的战绩也非常不错,2006、2008和2010三度夺得中超冠军,但随着恒大的加入,鲁能差距立显,如今更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鲁能目前的困境,简单点,可以直接归结到钱这一因素。
所以,对一线队追加投资是必须要进行的,鲁能不能单纯地以为,依靠一名教练就改变一切,只有你给了球员足够的待遇,再投入足够的奖金,教练才可以从容实施他的各项决策,否则一切都是无源之水。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央企,鲁能不像上港这样的地方国企资金使用比较自由,束缚极多,这意味着,恐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鲁能即便增加投入,也恐怕会和上港有差距,更不用说在一线队投入上和苏宁、华夏以及恒大正面对抗。当然,也不能排除鲁能追加投入的这种可能性,不过难度确实比较大。
所以,在马加特到来,鲁能意图强力整顿球队的时候,更有必要审视自身投资战略和球队调整。
是时候进行球队结构调整了,由于投入的差距,鲁能恐怕不能继续维持一线队拥有大批国内成熟球员的现状,因为他们和其他球队球员薪水差距过大,落差在所难免,此时鲁能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卖人,要么加薪,维持现状,等于等死。
出售3到5名成熟的球员,一方面可以获得两三亿转会费,同可以省出2000万到3000万的薪金空间,把这些薪金空间转到其他球员和年轻球员身上,转会费的收入,可以用来增加薪资,提升奖金,也可以用来购买更高水平的外援。当然,操作绝不是如此简单,比如鲁能俱乐部未必能够自由支配转会收入,所以这就涉及整体战略。
在目前的情况下,鲁能必须要采取的战略应该是:“目前自保”+“投资未来”,即便在引进马加特的情况下。
目前,尽量精简一线队结构,五六名成熟的球员,加上93一代,再加上95年龄段的年轻球员,辅以高质量的外援,精简后的球队战斗力未必就比现在差,考虑到马加特疯狂的训练,一旦鲁能球员能够适应,我们可以说,战绩应会比现在更好。
更重要的是,鲁能可以拥有未来,一旦竞争对手投资下降,鲁能的机会就来了,甚至不用这样,鲁能也可以通过更多优秀的年轻队员,在未来占领制高点。如此思路的背景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到03年龄段,中国年轻球员都呈现匮乏的状态。
马加特的到来,可以让鲁能以一种职业的方式进行球队调整,因为德国人必然会根据球员的情况作出取舍,而俱乐部只需要配合和支持即可。实际上,鲁能仍旧期待一线队取得更好的成绩,但这种战略的调整和球队结构的调整,和一线队战绩并不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需要说明的是,鲁能追加的投资,可以继续向青训倾斜,这原本就是鲁能最强的一环,至今还领先中超,在目前环境下,鲁能也有必要继续强化,以保持领先,赢得未来。
(编辑:苏扬)
《足球》报记者陈永报道
客场艰难战平首尔FC之后,鲁能来到了虹口体育场,因为上一轮瓜林、登巴巴的出色发挥,很多鲁能球迷内心忐忑,结果双方互相限制,最终场面和数据都平分秋色,结果握手言和。
不过,一个焦点话题仍旧是梅内塞斯对于阵容的使用,尤其是双线作战中的轮换问题,我们也从这个角度,对此进入一个更为深入的解读。
不轮换,首发复制亚冠
普遍的观点中,梅内塞斯是有可能在这场比赛中进行队员轮换的,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杨旭和赵明剑将在亚冠联赛鲁能主场和广岛三箭的关键比赛中停赛,鲁能有必要在联赛中寻找新的替代人选,那么选择替代人选出战联赛,对于鲁能备战亚冠是有利的;其二,国脚中赵明剑、杨旭比赛频繁,有轮换的必要性。
然而,在拿到首发阵容之后发现,梅内塞斯没有进行任何变化,首发阵容和亚冠客场对阵首尔FC的阵容一模一样,替补阵容也仅仅增加了阿洛伊西奥。就比赛来看,杨旭和赵明剑的表现都非常努力,不过本场比赛赵明剑插上的机会并不多,这可能受制于鲁能的技战术安排,另一方面也可能和体能有关,其中在比赛末尾阶段,他在无人逼抢的情况下传球失误,这也是比较让人无法理解的失误,一个很容易解释的原因是体能下降。
让人遗憾的是,因为没有阵容的轮换,鲁能和广岛三箭的比赛,杨旭和赵明剑留下的位置该如何弥补还并不清楚,当然,在本周末,鲁能仍旧有一场联赛,届时梅内塞斯或许会有相应的安排。对于鲁能而言,吴兴涵连续两场首发是一个亮点,也意味着,在王永珀因伤无法参赛的情况下,吴兴涵获得了梅内塞斯的信赖。
球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会很清晰地反映教练的安排:在进攻端,吴兴涵的插上极多,相反赵明剑更多地呆在后场,这也意味着,梅内塞斯是考虑了赵明剑的体能问题,以及防守的整体性,所以给了赵明剑更多的防守责任,而给了吴兴涵更多的进攻责任。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吴兴涵在本场比赛中的防守不遗余力,几乎每次申花左路投入进攻,吴兴涵都会出现在防守视野中,而且他的贴身逼抢很凶狠,也有几次不错的铲球,这一切,显然也得益于教练的要求:进攻队员的防守问题,是鲁能过去几场比赛梅内塞斯比较头疼的。
实际上,鲁能方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吴兴涵出现在左路或许对于整个球队更加有利,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在国奥队,吴兴涵基本都是出现在左路,作为右脚选手,左路更有利于内切射门和包抄,同时他的左脚也有不错的传中能力。更重要的是,吴兴涵的防守质量不俗,吴兴涵出现在左路,郑铮的压力将极大地减少。目前很多球迷对郑铮颇有微词,但实际上郑铮承受了太多的防守压力,他更多的时候只能选择呆在后场。
尽管首发阵容没有轮换,但在比赛中,梅内塞斯也对场上阵容进行了改变:张弛换下郑铮,阿洛伊西奥替换下蒙蒂略,张文钊换下杨旭,对于这三个换人,梅内塞斯的解读是:郑铮有伤在身;蒙蒂略换下对他来说不公平,但外援的名额决定了他只能这么做,而且蒙蒂略比塔尔德利更疲劳;换下杨旭是因为担心压力过大的杨旭遭遇红牌。
如何正确面对他的保守
6场亚冠和4场联赛,梅内塞斯在用人方面已经呈现了一种保守的趋势,如何面对梅内塞斯的保守,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必须要理解梅内塞斯的保守:至少相比斯科拉里而言,梅内塞斯在轮换中做得其实不错。不管怎么说,恒大的替补质量是明显超越了鲁能的,但斯科拉里仍旧不愿意轮换,相反,鲁能方面,吴兴涵已经进入轮换阵容,刘彬彬、张文钊、张弛、李微、金敬道也都曾经首发。
在鲁能历史上,图拔是一个用人非常固执的球员,他比梅内塞斯的用人和换人更加保守,以至于媒体都能准确地猜到图拔的换人时间;另一个冠军教头伊万科维奇,他曾经告诉一名鲁能队员:“我认为你有机会成为一名教练,如果你做教练,你最重要的就是获得主力球员和主要轮换球员的支持。”当然,鲁能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滕卡特和库卡,他们的眼中只有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球迷对塔尔德利很不满,但梅内塞斯仍旧给予了充分信任,他也喜欢李微这样的球员,这其实反映了梅内塞斯的一个要求:对于球的控制和组织。当然,在进攻端,他会尝试刘彬彬、吴兴涵和张文钊这种类型的球员,细心的球迷会注意到,梅内塞斯此前执教克鲁塞罗的时候,球队打得并不慢,至于鲁能现在的慢,和鲁能的心态、斗志有一定关系,也和球员面对新的体系有点放不开有关系。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无法用固执去评价梅内塞斯,或许更适合用稳健和固执这两个词之间的中性词保守来形容。
记者也采访过鲁能一些人士,了解到的情况是:鲁能的整个辅助体系,包括技术和情报系统,以及中方团队,也积极在给梅内塞斯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信息,包括外教所不太了解的球员心态等,以此来让梅内塞斯更好地安排阵容和进行换人。
本周,随着以军坦克开进拉法市中心,并多次袭击难民营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社交媒体大声疾呼:“加沙地带已无安全之所,这样的恐怖必须停止!”
然而,尽管国际社会的谴责日益强烈,内塔尼亚胡政府仍然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
加沙地带,正在上演不成比例的“罪与罚”。
5月28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最南端的城市拉法。
经过彻夜猛烈的轰炸后,以色列陆军装甲部队首次挺进拉法市中心。
据以陆军电台表示,以军在拉法的兵力已增加到6个旅,正在与哈马斯进行近距离作战。
灾难再次降临到无辜的加沙民众头上。
巴勒斯坦难民: 看在真主的份上,帮帮我们。街上到处是尸体,没有人同情我们,没有人关心我们。看在真主的份上救救我们,救救孩子们,只救孩子们。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拉法收容了大量因早前加沙北部战事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被称为“加沙最后的避难所”。
如今,随着以军在拉法不断推进,“避难所”被战火包围,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们。
巴勒斯坦难民: 四处躲避,但不知道该去哪里,爆炸就发生在我们头顶上。甚至救护车和近东救济工程处都被疏散了,我们深陷战火之中。
自5月初以军开始进军拉法以来,就不断要求拉法东部的人们转移。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数据,自5月6日以来,已有约100万人根据以色列国防军的指示离开。
以军在萨拉赫丁公路以西划定了一片人道主义区域,范围从沿海的马瓦西延伸到南部的罕尤尼斯和中部的代尔拜莱赫。
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 以方承诺保证他们(难民)的安全并命令他们去那个区域。所以他们去了那里,搭起帐篷,这些甚至不是真正的帐篷,而是布做的。
据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统计,自战争开始以来,以方至少五次改变了人道主义区域的边界。
最新的卫星图像显示,这些人道主义区域布满了帐篷和塑料布搭建的临时建筑,甚至一路延伸到沙滩上,最近的一排距离大海只有几步之遥。
然而事实却是,这只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承诺”,炮火之下,如今的加沙早就没有什么“人道主义区域”了。
拉法市中心西北约2公里处的特尔苏丹街区,这里有一处大型联合国设施以及围绕其搭建的密密麻麻的避难帐篷。
5月26日夜间,做完晚祷的难民们哄着孩子进入梦乡。突然一声巨响传来,这个所谓的“安全区”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
巴勒斯坦难民: 突然一枚导弹落下,整片区域都被火光照亮。人们尖叫着,检查谁遇难了,谁还活着。
熊熊燃烧的大火很快笼罩整个营地,惊恐的尖叫声此起彼伏。
多段视频显示,人们冲入火海拖出受困者,很多人严重烧伤、肢体残缺。
5月27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表示,此次袭击造成至少45人死亡,包括23名妇女和儿童,另有200人受伤。
巴勒斯坦难民: 我们在附近听到了轰炸声,就跑到这个营地来。看到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有儿童、妇女、青年和老人。众所周知,这个营地是为难民而建的,而他们几乎都是从(加沙)北部逃到这里的。
拉法的这场难民营惨剧震惊了世界。
德国总理朔尔茨: 这一事件再次表明为什么德国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公开反对(以军)对拉法展开大规模地面进攻。因为那里的平民得不到足够的保护。
“难民营的画面证明了拉法是如何变成人间地狱的。”——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 菲利普·拉扎里尼
27日,以军发表声明称:“一架以色列国防军飞机袭击了拉法一个哈马斯大院,重要的哈马斯恐怖分子在那里运作。此次空袭是根据国际法针对合法目标进行打击,依照准确情报,对哈马斯使用的地点使用了精确弹药袭击。”
以色列政府发言人阿维·海曼: 我们追捕的是两名哈马斯指挥官,他们对朱迪亚和撒玛利亚(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的多次袭击负责。
对于“人间惨剧”,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解释则显得更加“漠然”。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在拉法,我们已经疏散了大约100万非相关居民,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不伤害非相关居民。但不幸的是,昨晚发生了一场悲惨的事故。
在《以色列时报》看来,这一次,“以色列相对迅速地承认了错误。”然而,内塔尼亚胡虽然“认错”了,却并没有打算就此“改错”。他誓言要继续战争,以打击哈马斯。
“我不打算在实现所有目标之前结束战争。”——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5月28日,以军炮弹击中所谓人道主义区域马瓦西帐篷营地,造成至少21人死亡,64人受伤。
巴勒斯坦难民马纳尔·坦布拉: 以军告诉我们这里是安全的,告诉我们转移到南部就安全了,我们就来到这里,可他们连住在帐篷里的我们都不放过。
尽管难民营遭袭事件一再发生,尽管国际社会谴责声日益增强,但以色列仍继续在拉法扩大军事攻势。与此同时,以军的行动也进一步阻碍了对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
世卫组织发言人哈里斯博士: 由于边境关闭,我们有60辆供应卡车在阿里什等候,无法进入拉法。
据联合国统计,5月6日以来,只有216辆援助卡车进入加沙,平均每天不足10辆。
而战前这一数字是每天500辆。
拉法口岸与埃及接壤,是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的重要通道。
然而当地时间5月29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布报告称,自5月初以军开始推进拉法军事行动以来,进入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减少了约三分之二。
极端封锁之下,对于大量侥幸从战火中逃生的难民来说,起码的生存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巴勒斯坦难民努尔·玛 洪 : 我们搬到这里(汗尤尼斯)后,这里并不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我们坐在沙滩上和街上,我们睡在大街上。我们将去到哪里,没有地方可以去,这里没有食物也没有饮用水。我们靠吃黄豆罐头和豌豆罐头活着。而且,我们的丈夫没有工作,我们从哪里得到钱,我们也无法让孩子喝到牛奶。
对逃难到汉尤尼斯的玛洪一家来说,这样四处避难、缺吃少穿的日子正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实噩梦。
当地时间5月29日,以色列土地管理局甚至通知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在30天内从其位于东耶路撒冷的办公场所撤离。同一天,以色列议会还针对一项关于该机构的法案进行初步投票,该法案旨在将近东救济工程处定性为“恐怖组织”,并剥夺该机构工作人员的所有豁免权和特权。
对此,近东救济工程处驻加沙媒体顾问哈斯纳回应称,以色列的上述举动是“危险的、不可理解的、前所未有的升级”。
然而,在内塔尼亚胡政府看来,如今没有什么比彻底清除哈马斯残部更重要了。
5月29日晚,以军突然宣布控制“费城走廊”,使巴以局势急剧恶化。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 过去几天,以色列国防军在埃及和拉法边界的“费城走廊”实现“战术控制”。“费城走廊”是哈马斯定期向加沙走私武器的“氧气管道”。
哈加里称,以军在“费城走廊”附近发现了约20条地道,正在对其进行调查和摧毁。
“费城走廊”,是加沙地带与埃及之间的军事缓冲区,全长约14公里。
根据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的和平条约,这里被设立为埃以缓冲区,由以军控制和巡逻。
2007年哈马斯获得加沙控制权后,接管了“费城走廊”。
去年10月加沙冲突升级后,埃及多次警告以色列,重新占领“费城走廊”将破坏两国关系。
不过,急于剿灭哈马斯的以军还是对“费城走廊”出手了。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哈加里: 哈马斯利用“费城走廊”在距离埃及边境只有几十米的地方建造了基础设施企图躲避攻击。
在卡塔尔多哈研究生院教授卡莫特看来,以军的这一行动已触碰到埃及红线,甚至将影响埃以和约。
半岛电视台记者萨拉·海拉特: 对埃及来说,这是一个棘手的局面。因为它与以色列签订了和平条约,而且在外交上他们多年来一直保持和平,当然在军事上也是如此。但埃及对这种情况感到有些恼火。
事实上,这并非让埃及恼火的唯一一件事。
早在5月27日,埃及与以色列已在拉法口岸发生过武装交火,导致一名埃及士兵丧生。
尽管事后双方都予以低调处理,但这起意外事件还是引发了外界对巴以冲突升级甚至外溢的担心。
在本轮巴以冲突刚开始时,埃及就质疑以色列的动机。埃及官员一直担忧以色列有意将加沙民众赶入埃及的西奈半岛,从事实上让加沙去巴勒斯坦化,并把难民问题甩锅给埃及。
去年10月,埃及总统塞西就发出过警告,称不允许以牺牲第三方利益的方式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国际危机组织成员拉米·达加尼: 事实上,成千上万巴勒斯坦人现在基本上都挤在加沙南部的狭窄区域。所以埃及人对西奈半岛边境的事态发展非常担忧。
加沙冲突态势的进一步复杂化,也让以色列的内部矛盾分歧进一步浮出水面。
5月28日,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公开表示,以军的行动早就该停止,以色列现任政府的行动并不符合以色列的国家利益。
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 以色列在拉法的军事行动,可能带来的好处抵不上为此付出的代价,包括以色列士兵付出的代价,以及可能因这次行动而受到伤害的,无辜的巴勒斯坦平民付出的代价。最重要的是我们可能会失去以色列被扣押人员。
29日,以色列战时内阁观察员埃森科特也在一场演讲中指责内塔尼亚胡政府将拉法问题复杂化。
他表示,以政府在安全和经济问题上都“失败”了,内塔尼亚胡正使用“全面胜利”的口号误导民众,建议下半年举行大选以“尽早替换掉”内塔尼亚胡。
而在此前,以色列战时内阁成员甘茨也呼吁提早举行大选,并向内塔尼亚胡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在6月8日前完成加沙战后治理方案的制定,将带领国家团结党退出战时内阁。
以色列战时内阁成员 甘茨: 如果我们要继续并肩作战,战时内阁必须在6月8日前批准这项旨在实现六个战略目标的行动计划。把人质带回来,推翻哈马斯的统治,确保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安全控制。
对此,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则发表声明予以回击:“埃森科特和甘茨正在寻找借口,在没有实现目标的情况下结束战争……他们不是在追求胜利,而是在玩政治把戏。”
内斗加剧导致内塔尼亚胡“帅位不稳”的隐患日益增大。
路透社甚至评论称,内塔尼亚胡与甘茨的交锋引发了人们对以色列政府能维持多久的质疑。
而一些以色列民众早就对为这场战争忍无可忍了。
加沙作战以军士兵的母亲: 这个政府利用我们的儿子,以色列国防军的士兵,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迫切要求达成政治协议。
“时间对内塔尼亚胡不利。”——今日俄罗斯电视台
在“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看来,冲突持续时间越长,内塔尼塔胡政府在舆论中的地位就越脆弱。
加沙持续恶化的人道主义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深度担忧。
“强烈谴责”“难以忍受”“立即停火”等字眼一再出现在国际主流媒体最醒目的位置上。
本周,挪威、西班牙、爱尔兰三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多个欧盟国家也不断向以色列施压,要求其接受“两国方案”。这些不同寻常的动向,进一步表明以色列已遭到战争的反噬。
正如英国天空新闻所说:“内塔尼亚胡仍拒绝改变立场,但他正迅速失去朋友。”
5月28日,爱尔兰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是主权独立国家。
两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双方驻对方国家的代表处将分别升级为大使馆。
爱尔兰总理西蒙·哈里斯: 我们说过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时刻越来越近了,现在这一时刻终于到了。这对爱尔兰和巴勒斯坦来说都是历史性的一天,重要的一天。
这的确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迈出这一步的欧洲国家不止爱尔兰一个。
当天,挪威政府首先完成了承认巴勒斯坦国的程序。
挪威首相约纳斯·加尔·斯特勒: 挪威将把巴勒斯坦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享有因此赋予的所有权利和义务。
西班牙紧随其后,当天召开的内阁会议批准承认巴勒斯坦国。
而在内阁开会前,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宣称,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实现巴以和平的“必要条件”。
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 我们不会允许“两国方案”被武力摧毁,这是这场可怕冲突的唯一公正并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欧洲三国承认的是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在内、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这也正是国际社会普遍支持的“两国方案”主要内容。
多年来,巴勒斯坦建国进程虽然受阻,但其作为一个国家已得到广泛承认。
此前,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6国在加入欧盟前已承认巴勒斯坦国,2014年,欧盟成员国瑞典也承认巴勒斯坦国。
加上这三国,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40多个承认巴勒斯坦国,占比约四分之三。
“这是一个重要时刻,我认为它会发出信号,告诉世界,在他人正试图用轰炸毁灭‘两国方案’时,一个国家能够采取实际行动去协助捍卫‘两国方案’。”——爱尔兰总理西蒙·哈里斯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员梅内塞斯认为,这三国的决定将推动更多欧洲国家支持巴勒斯坦。
5月27日,在布鲁塞尔的欧盟外长会上,比利时也做出明确表态。
比利时外交大臣拉比 卜: 比利时政府决定,我们将承认巴勒斯坦以确保它与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和自由相一致。
当地时间5月30日,斯洛文尼亚总理罗伯特·戈洛布表示,政府已决定承认巴勒斯坦国。斯洛文尼亚国民议会将在6月4日对此作出决定。
在西方阵营中,此前德、法、英等大国的立场是:“愿意承认巴勒斯坦国,但前提是以巴双方先就耶路撒冷地位、最终边界等关键议题谈判达成一致”。
而随着以军推进军事行动、加沙人道主义灾难日益恶化,西方大国面临的反战压力越来越大,这一立场也在逐渐松动之中。
5月28日,正在德国访问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法国准备在情势需要时承认巴勒斯坦国。
德国总理朔尔茨则再次重申了对“两国方案”的支持。
德国总理朔尔茨: 如果我们看看最近几周和几个月的事态发展就会意识到,这(“两国方案”)确实是可行的,以色列的邻国对共同安全很关切。
“以色列在去年10月7日积聚的国际善意几乎荡然无存。”——《纽约时报》
当地时间5月24日,联合国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发布“临时措施”,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在拉法的军事行动。
今年1月和3月,该机构曾两次要求以色列确保加沙平民人身安全与物资供应。
国际法院院长萨拉姆表示,拉法的人道主义状况已达到“灾难性”级别。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致力于解决国家间争端,其判决和“临时措施”具有约束力且不得上诉。虽然国际法院缺乏执法机制,但其针对某国的法令可能影响该国的国际声誉。
同一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政府部长们进行紧急磋商,但立场依然强硬。
“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以色列保护其公民并追捕加沙的哈马斯!”
在英国《卫报》看来,对以色列的不利裁决实际上折射出了其日益受到国际孤立的迹象。
法国外交部长 塞茹 尔内: 法国的态度很明确,我们承认国际法院的独立性。
沙特和土耳其也对国际法院的裁决表示欢迎。埃及外交部也发表声明称“作为占领国,以色列对加沙地带不断恶化的人道主义状况负有全部法律责任。”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社交媒体X上表示:“国际法院的命令对当事各方拥有约束力,必须得到充分、有效地遵守。”
美联社记者迈克尔·科德: 以色列似乎不太可能遵守国际法院的这一命令,但这将增加国际社会对这个日益孤立的国家的压力。
《以色列时报》也承认,24日的裁决将增加以色列面临的国际法律压力。
而让内塔尼亚胡备感压力的,还有国际刑事法院。
5月20日,国际刑事法院首席检察官卡里姆·汗以涉嫌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申请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防长加兰特及3名哈马斯领导人发出逮捕令。
对此,内塔尼亚胡压力倍增,而美国国会议员则第一时间站出来力挺以色列。
美国参议员格雷厄姆: 我反对国际法院的裁决,我拒绝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我将尽我所能确保国际刑事法院受到制裁。否则我们(可能会)是下一个。
令人困惑的是白宫的态度。
国际刑事法院申请逮捕令后,拜登总统表示此举“令人愤慨”,称美国将永远与以色列站在一起。
国务卿布林肯还在国会听证会上透露,美政府将与国会就对国际刑事法院可能实施的制裁展开合作。
这一度让美国国会中唯一的巴勒斯坦裔议员特莱布怒不可遏。
美国议员拉希达·特莱布: 攻击国际刑事法院的权威并干预法律程序,无非是试图阻止种族灭绝狂人内塔尼亚胡及其高级以色列官员为反人类罪行负责。拜登总统你是个帮凶。
令人困惑的是5月28日,白宫方面突然改口,称将反对国会众议院谴责国际刑事法院的努力。
这种混乱的背后,让外界更加搞不懂拜登政府对以色列的所谓“红线”!
“美国的‘红线’本身就是模糊的,是故意设计的,目的是避免被束缚。”——《纽约时报》引述专家评论
外界所质疑的“红线”问题,源于美国总统拜登早些时候的言论。
3月9日,针对以军向拉法发动地面进攻的计划,拜登批评内塔尼亚胡的军事策略“不是在帮以色列,而是在害以色列”,如果以军攻入拉法,将是踩踏“红线”。
不过他又接着说:但我永远不会不管以色列,保卫以色列依然十分关键。所以不存在会让美国切断武器输送使以色列没有“铁穹”可用的红线。
5月8日,拜登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专访时又表示,如果以色列军队大规模进攻拉法,美国将停止为其提供炸弹等武器。
拜登口中模棱两可的“红线”一度让外界认为,美国或许可以约束内塔尼亚胡政府。
然而,当以军坦克进入拉法,肆意空袭难民营遭到全球谴责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却表示,他不认为以方行为越过了拜登所说的“红线”。
“拜登的红线在哪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质问,代表了全球多数舆论的声音。
更有甚者,CNN联合武器专家对以色列轰炸拉法现场视频、遗留痕迹的分析发现,5月26日,以军在对拉法难民营的致命袭击中,使用了美国制造的GBU-39小直径炸弹。
对此,国际危机组织高级顾问菲努凯恩愤怒地表示:“拜登政府继续对以色列在加沙杀害平民——包括用美国的武器——持高度容忍态度。”
当地时间5月28日,美国国务院人口、难民和移民局高级顾问吉尔伯特宣布辞职,理由是,美国国务院篡改了向国会提交的报告,错误地宣称以色列没有阻碍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加沙。
美国国务院人口、难民和移民局前高级顾问吉尔伯特: 以色列一直在阻止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这就像打开和关闭水龙头一样。有时,援助能进去。通常,开关是被关闭的。
辞职后,吉尔伯特表示:“有大量证据表明,以色列对封锁援助负有责任。否认这一点是荒谬和可耻的。”
俄罗斯《报纸报》评论指出:“中东问题再次分裂了西方阵营。”
这背后则折射出拜登政府中东政策的困境。美国给以色列划出“红线”却一退再退,而一味偏袒以色列的做法也让美国在国际社会陷入空前的孤立之中。
正如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执行主任尼哈德·阿瓦德所言,美国持续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允许其在拉法犯下战争罪行,如今这既是以色列的种族灭绝,也是美国的种族灭绝。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视频加载中...
本周,随着以军坦克开进拉法市中心,并多次袭击难民营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社交媒体大声疾呼:“加沙地带已无安全之所,这样的恐怖必须停止!”
然而,尽管国际社会的谴责日益强烈,内塔尼亚胡政府仍然丝毫没有收手的意思。
加沙地带,正在上演不成比例的“罪与罚”。
5月28日,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最南端的城市拉法。
经过彻夜猛烈的轰炸后,以色列陆军装甲部队首次挺进拉法市中心。
据以陆军电台表示,以军在拉法的兵力已增加到6个旅,正在与哈马斯进行近距离作战。
灾难再次降临到无辜的加沙民众头上。
巴勒斯坦难民: 看在真主的份上,帮帮我们。街上到处是尸体,没有人同情我们,没有人关心我们。看在真主的份上救救我们,救救孩子们,只救孩子们。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拉法收容了大量因早前加沙北部战事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被称为“加沙最后的避难所”。
如今,随着以军在拉法不断推进,“避难所”被战火包围,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们。
巴勒斯坦难民: 四处躲避,但不知道该去哪里,爆炸就发生在我们头顶上。甚至救护车和近东救济工程处都被疏散了,我们深陷战火之中。
自5月初以军开始进军拉法以来,就不断要求拉法东部的人们转移。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数据,自5月6日以来,已有约100万人根据以色列国防军的指示离开。
以军在萨拉赫丁公路以西划定了一片人道主义区域,范围从沿海的马瓦西延伸到南部的罕尤尼斯和中部的代尔拜莱赫。
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 纳斯鲁拉: 以方承诺保证他们(难民)的安全并命令他们去那个区域。所以他们去了那里,搭起帐篷,这些甚至不是真正的帐篷,而是布做的。
据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统计,自战争开始以来,以方至少五次改变了人道主义区域的边界。
最新的卫星图像显示,这些人道主义区域布满了帐篷和塑料布搭建的临时建筑,甚至一路延伸到沙滩上,最近的一排距离大海只有几步之遥。
然而事实却是,这只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承诺”,炮火之下,如今的加沙早就没有什么“人道主义区域”了。
拉法市中心西北约2公里处的特尔苏丹街区,这里有一处大型联合国设施以及围绕其搭建的密密麻麻的避难帐篷。
5月26日夜间,做完晚祷的难民们哄着孩子进入梦乡。突然一声巨响传来,这个所谓的“安全区”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
巴勒斯坦难民: 突然一枚导弹落下,整片区域都被火光照亮。人们尖叫着,检查谁遇难了,谁还活着。
熊熊燃烧的大火很快笼罩整个营地,惊恐的尖叫声此起彼伏。
多段视频显示,人们冲入火海拖出受困者,很多人严重烧伤、肢体残缺。
5月27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表示,此次袭击造成至少45人死亡,包括23名妇女和儿童,另有200人受伤。
巴勒斯坦难民: 我们在附近听到了轰炸声,就跑到这个营地来。看到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有儿童、妇女、青年和老人。众所周知,这个营地是为难民而建的,而他们几乎都是从(加沙)北部逃到这里的。
拉法的这场难民营惨剧震惊了世界。
德国总理 朔尔茨: 这一事件再次表明为什么德国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公开反对(以军)对拉法展开大规模地面进攻。因为那里的平民得不到足够的保护。
“难民营的画面证明了拉法是如何变成人间地狱的。”——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 菲利普·拉扎里尼
27日,以军发表声明称:“一架以色列国防军飞机袭击了拉法一个哈马斯大院,重要的哈马斯恐怖分子在那里运作。此次空袭是根据国际法针对合法目标进行打击,依照准确情报,对哈马斯使用的地点使用了精确弹药袭击。”
以色列政府发言人 阿维·海曼: 我们追捕的是两名哈马斯指挥官,他们对朱迪亚和撒玛利亚(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的多次袭击负责。
对于“人间惨剧”,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解释则显得更加“漠然”。
以色列总理 内塔尼亚胡: 在拉法,我们已经疏散了大约100万非相关居民,尽管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不伤害非相关居民。但不幸的是,昨晚发生了一场悲惨的事故。
在《以色列时报》看来,这一次,“以色列相对迅速地承认了错误。”然而,内塔尼亚胡虽然“认错”了,却并没有打算就此“改错”。他誓言要继续战争,以打击哈马斯。
“我不打算在实现所有目标之前结束战争。”——以色列总理 内塔尼亚胡
5月28日,以军炮弹击中所谓人道主义区域马瓦西帐篷营地,造成至少21人死亡,64人受伤。
巴勒斯坦难民 马纳尔·坦布拉: 以军告诉我们这里是安全的,告诉我们转移到南部就安全了,我们就来到这里,可他们连住在帐篷里的我们都不放过。
尽管难民营遭袭事件一再发生,尽管国际社会谴责声日益增强,但以色列仍继续在拉法扩大军事攻势。与此同时,以军的行动也进一步阻碍了对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
世卫组织发言人 哈里斯博士: 由于边境关闭,我们有60辆供应卡车在阿里什等候,无法进入拉法。
据联合国统计,5月6日以来,只有216辆援助卡车进入加沙,平均每天不足10辆。
而战前这一数字是每天500辆。
拉法口岸与埃及接壤,是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的重要通道。
然而当地时间5月29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布报告称,自5月初以军开始推进拉法军事行动以来,进入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减少了约三分之二。
极端封锁之下,对于大量侥幸从战火中逃生的难民来说,起码的生存又成了一个大问题。
巴勒斯坦难民 努尔·玛 洪 : 我们搬到这里(汗尤尼斯)后,这里并不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我们坐在沙滩上和街上,我们睡在大街上。我们将去到哪里,没有地方可以去,这里没有食物也没有饮用水。我们靠吃黄豆罐头和豌豆罐头活着。而且,我们的丈夫没有工作,我们从哪里得到钱,我们也无法让孩子喝到牛奶。
对逃难到汉尤尼斯的玛洪一家来说,这样四处避难、缺吃少穿的日子正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实噩梦。
当地时间5月29日,以色列土地管理局甚至通知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在30天内从其位于东耶路撒冷的办公场所撤离。同一天,以色列议会还针对一项关于该机构的法案进行初步投票,该法案旨在将近东救济工程处定性为“恐怖组织”,并剥夺该机构工作人员的所有豁免权和特权。
对此,近东救济工程处驻加沙媒体顾问哈斯纳回应称,以色列的上述举动是“危险的、不可理解的、前所未有的升级”。
然而,在内塔尼亚胡政府看来,如今没有什么比彻底清除哈马斯残部更重要了。
5月29日晚,以军突然宣布控制“费城走廊”,使巴以局势急剧恶化。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 哈加里: 过去几天,以色列国防军在埃及和拉法边界的“费城走廊”实现“战术控制”。“费城走廊”是哈马斯定期向加沙走私武器的“氧气管道”。
哈加里称,以军在“费城走廊”附近发现了约20条地道,正在对其进行调查和摧毁。
“费城走廊”,是加沙地带与埃及之间的军事缓冲区,全长约14公里。
根据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的和平条约,这里被设立为埃以缓冲区,由以军控制和巡逻。
2007年哈马斯获得加沙控制权后,接管了“费城走廊”。
去年10月加沙冲突升级后,埃及多次警告以色列,重新占领“费城走廊”将破坏两国关系。
不过,急于剿灭哈马斯的以军还是对“费城走廊”出手了。
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 哈加里: 哈马斯利用“费城走廊”在距离埃及边境只有几十米的地方建造了基础设施企图躲避攻击。
在卡塔尔多哈研究生院教授卡莫特看来,以军的这一行动已触碰到埃及红线,甚至将影响埃以和约。
半岛电视台记者 萨拉·海拉特: 对埃及来说,这是一个棘手的局面。因为它与以色列签订了和平条约,而且在外交上他们多年来一直保持和平,当然在军事上也是如此。但埃及对这种情况感到有些恼火。
事实上,这并非让埃及恼火的唯一一件事。
早在5月27日,埃及与以色列已在拉法口岸发生过武装交火,导致一名埃及士兵丧生。
尽管事后双方都予以低调处理,但这起意外事件还是引发了外界对巴以冲突升级甚至外溢的担心。
在本轮巴以冲突刚开始时,埃及就质疑以色列的动机。埃及官员一直担忧以色列有意将加沙民众赶入埃及的西奈半岛,从事实上让加沙去巴勒斯坦化,并把难民问题甩锅给埃及。
去年10月,埃及总统塞西就发出过警告,称不允许以牺牲第三方利益的方式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国际危机组织成员 拉米·达加尼: 事实上,成千上万巴勒斯坦人现在基本上都挤在加沙南部的狭窄区域。所以埃及人对西奈半岛边境的事态发展非常担忧。
加沙冲突态势的进一步复杂化,也让以色列的内部矛盾分歧进一步浮出水面。
5月28日,以色列前总理奥尔默特公开表示,以军的行动早就该停止,以色列现任政府的行动并不符合以色列的国家利益。
以色列前总理 奥尔默特: 以色列在拉法的军事行动,可能带来的好处抵不上为此付出的代价,包括以色列士兵付出的代价,以及可能因这次行动而受到伤害的,无辜的巴勒斯坦平民付出的代价。最重要的是我们可能会失去以色列被扣押人员。
29日,以色列战时内阁观察员埃森科特也在一场演讲中指责内塔尼亚胡政府将拉法问题复杂化。
他表示,以政府在安全和经济问题上都“失败”了,内塔尼亚胡正使用“全面胜利”的口号误导民众,建议下半年举行大选以“尽早替换掉”内塔尼亚胡。
而在此前,以色列战时内阁成员甘茨也呼吁提早举行大选,并向内塔尼亚胡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在6月8日前完成加沙战后治理方案的制定,将带领国家团结党退出战时内阁。
以色列战时内阁成员 甘茨: 如果我们要继续并肩作战,战时内阁必须在6月8日前批准这项旨在实现六个战略目标的行动计划。把人质带回来,推翻哈马斯的统治,确保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安全控制。
对此,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则发表声明予以回击:“埃森科特和甘茨正在寻找借口,在没有实现目标的情况下结束战争……他们不是在追求胜利,而是在玩政治把戏。”
内斗加剧导致内塔尼亚胡“帅位不稳”的隐患日益增大。
路透社甚至评论称,内塔尼亚胡与甘茨的交锋引发了人们对以色列政府能维持多久的质疑。
而一些以色列民众早就对这场战争忍无可忍了。
加沙作战以军士兵的母亲: 这个政府利用我们的儿子,以色列国防军的士兵,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迫切要求达成政治协议。
“时间对内塔尼亚胡不利。”——今日俄罗斯电视台
在“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看来,冲突持续时间越长,内塔尼塔胡政府在舆论中的地位就越脆弱。
加沙持续恶化的人道主义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深度担忧。
“强烈谴责”“难以忍受”“立即停火”等字眼一再出现在国际主流媒体最醒目的位置上。
本周,挪威、西班牙、爱尔兰三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多个欧盟国家也不断向以色列施压,要求其接受“两国方案”。这些不同寻常的动向,进一步表明以色列已遭到战争的反噬。
正如英国天空新闻所说:“内塔尼亚胡仍拒绝改变立场,但他正迅速失去朋友。”
5月28日,爱尔兰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是主权独立国家。
两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双方驻对方国家的代表处将分别升级为大使馆。
爱尔兰总理 西蒙·哈里斯: 我们说过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时刻越来越近了,现在这一时刻终于到了。这对爱尔兰和巴勒斯坦来说都是历史性的一天,重要的一天。
这的确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迈出这一步的欧洲国家不止爱尔兰一个。
当天,挪威政府首先完成了承认巴勒斯坦国的程序。
挪威首相 约纳斯·加尔·斯特勒: 挪威将把巴勒斯坦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享有因此赋予的所有权利和义务。
西班牙紧随其后,当天召开的内阁会议批准承认巴勒斯坦国。
而在内阁开会前,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宣称,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实现巴以和平的“必要条件”。
西班牙首相 佩德罗·桑切斯: 我们不会允许“两国方案”被武力摧毁,这是这场可怕冲突的唯一公正并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欧洲三国承认的是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在内、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这也正是国际社会普遍支持的“两国方案”主要内容。
多年来,巴勒斯坦建国进程虽然受阻,但其作为一个国家已得到广泛承认。
此前,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6国在加入欧盟前已承认巴勒斯坦国,2014年,欧盟成员国瑞典也承认巴勒斯坦国。
加上这三国,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40多个承认巴勒斯坦国,占比约四分之三。
“这是一个重要时刻,我认为它会发出信号,告诉世界,在他人正试图用轰炸毁灭‘两国方案’时,一个国家能够采取实际行动去协助捍卫‘两国方案’。”——爱尔兰总理 西蒙·哈里斯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员梅内塞斯认为,这三国的决定将推动更多欧洲国家支持巴勒斯坦。
5月27日,在布鲁塞尔的欧盟外长会上,比利时也做出明确表态。
比利时外交大臣 拉比 卜: 比利时政府决定,我们将承认巴勒斯坦以确保它与巴勒斯坦人的权利和自由相一致。
当地时间5月30日,斯洛文尼亚总理罗伯特·戈洛布表示,政府已决定承认巴勒斯坦国。斯洛文尼亚国民议会将在6月4日对此作出决定。
在西方阵营中,此前德、法、英等大国的立场是:“愿意承认巴勒斯坦国,但前提是以巴双方先就耶路撒冷地位、最终边界等关键议题谈判达成一致”。
而随着以军推进军事行动、加沙人道主义灾难日益恶化,西方大国面临的反战压力越来越大,这一立场也在逐渐松动之中。
5月28日,正在德国访问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法国准备在情势需要时承认巴勒斯坦国。
德国总理朔尔茨则再次重申了对“两国方案”的支持。
德国总理 朔尔茨: 如果我们看看最近几周和几个月的事态发展就会意识到,这(“两国方案”)确实是可行的,以色列的邻国对共同安全很关切。
“以色列在去年10月7日积聚的国际善意几乎荡然无存。”——《纽约时报》
当地时间5月24日,联合国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发布“临时措施”,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在拉法的军事行动。
今年1月和3月,该机构曾两次要求以色列确保加沙平民人身安全与物资供应。
国际法院院长萨拉姆表示,拉法的人道主义状况已达到“灾难性”级别。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主要司法机关,致力于解决国家间争端,其判决和“临时措施”具有约束力且不得上诉。虽然国际法院缺乏执法机制,但其针对某国的法令可能影响该国的国际声誉。
同一天,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政府部长们进行紧急磋商,但立场依然强硬。
“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以色列保护其公民并追捕加沙的哈马斯!”
在英国《卫报》看来,对以色列的不利裁决实际上折射出了其日益受到国际孤立的迹象。
法国外交部长 塞茹 尔内: 法国的态度很明确,我们承认国际法院的独立性。
沙特和土耳其也对国际法院的裁决表示欢迎。埃及外交部也发表声明称“作为占领国,以色列对加沙地带不断恶化的人道主义状况负有全部法律责任。”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社交媒体X上表示:“国际法院的命令对当事各方拥有约束力,必须得到充分、有效地遵守。”
美联社记者 迈克尔·科德: 以色列似乎不太可能遵守国际法院的这一命令,但这将增加国际社会对这个日益孤立的国家的压力。
《以色列时报》也承认,24日的裁决将增加以色列面临的国际法律压力。
而让内塔尼亚胡备感压力的,还有国际刑事法院。
5月20日,国际刑事法院首席检察官卡里姆·汗以涉嫌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申请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防长加兰特及3名哈马斯领导人发出逮捕令。
对此,内塔尼亚胡压力倍增,而美国国会议员则第一时间站出来力挺以色列。
美国参议员 格雷厄姆: 我反对国际法院的裁决,我拒绝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我将尽我所能确保国际刑事法院受到制裁。否则我们(可能会)是下一个。
令人困惑的是白宫的态度。
国际刑事法院申请逮捕令后,拜登总统表示此举“令人愤慨”,称美国将永远与以色列站在一起。
国务卿布林肯还在国会听证会上透露,美政府将与国会就对国际刑事法院可能实施的制裁展开合作。
这一度让美国国会中唯一的巴勒斯坦裔议员特莱布怒不可遏。
美国议员 拉希达·特莱布: 攻击国际刑事法院的权威并干预法律程序,无非是试图阻止种族灭绝狂人内塔尼亚胡及其高级以色列官员为反人类罪行负责。拜登总统你是个帮凶。
令人困惑的是5月28日,白宫方面突然改口,称将反对国会众议院谴责国际刑事法院的努力。
这种混乱的背后,让外界更加搞不懂拜登政府对以色列的所谓“红线”!
“美国的‘红线’本身就是模糊的,是故意设计的,目的是避免被束缚。”——《纽约时报》引述专家评论
外界所质疑的“红线”问题,源于美国总统拜登早些时候的言论。
3月9日,针对以军向拉法发动地面进攻的计划,拜登批评内塔尼亚胡的军事策略“不是在帮以色列,而是在害以色列”,如果以军攻入拉法,将是踩踏“红线”。
不过他又接着说:但我永远不会不管以色列,保卫以色列依然十分关键。所以不存在会让美国切断武器输送使以色列没有“铁穹”可用的红线。
5月8日,拜登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专访时又表示,如果以色列军队大规模进攻拉法,美国将停止为其提供炸弹等武器。
拜登口中模棱两可的“红线”一度让外界认为,美国或许可以约束内塔尼亚胡政府。
然而,当以军坦克进入拉法,肆意空袭难民营遭到全球谴责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柯比却表示,他不认为以方行为越过了拜登所说的“红线”。
“拜登的红线在哪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质问,代表了全球多数舆论的声音。
更有甚者,CNN联合武器专家对以色列轰炸拉法现场视频、遗留痕迹的分析发现,5月26日,以军在对拉法难民营的致命袭击中,使用了美国制造的GBU-39小直径炸弹。
对此,国际危机组织高级顾问菲努凯恩愤怒地表示:“拜登政府继续对以色列在加沙杀害平民——包括用美国的武器——持高度容忍态度。”
当地时间5月28日,美国国务院人口、难民和移民局高级顾问吉尔伯特宣布辞职,理由是,美国国务院篡改了向国会提交的报告,错误地宣称以色列没有阻碍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进入加沙。
美国国务院人口、难民和移民局前高级顾问 吉尔伯特: 以色列一直在阻止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这就像打开和关闭水龙头一样。有时,援助能进去。通常,开关是被关闭的。
辞职后,吉尔伯特表示:“有大量证据表明,以色列对封锁援助负有责任。否认这一点是荒谬和可耻的。”
俄罗斯《报纸报》评论指出:“中东问题再次分裂了西方阵营。”
这背后则折射出拜登政府中东政策的困境。美国给以色列划出“红线”却一退再退,而一味偏袒以色列的做法也让美国在国际社会陷入空前的孤立之中。
正如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执行主任尼哈德·阿瓦德所言,美国持续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允许其在拉法犯下战争罪行,如今这既是以色列的种族灭绝,也是美国的种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