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将中塞人民的心拉得更近

本报记者 王 迪 沈小晓 任 彦

斯托扬诺维奇 人文交流将中塞人民的心拉得更近

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师生展示书法作品。 赵路航摄

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扩大各领域人员往来,全面深化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地方合作。在中方宣布的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首期6项务实举措中,有3项涉及人文交流:中方将在未来3年支持50名塞尔维亚青年科学家赴华开展科研交流;将在未来3年邀请300名塞尔维亚青少年赴华学习;欢迎塞方增开贝尔格莱德至上海直航航线,鼓励两国航空运输企业开通贝尔格莱德至广州直航航线。

人文交流将中塞人民的心拉得更近。中国和塞尔维亚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始终心手相连。在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新征程上,双方将始终做民心相通的好知音,打造立体多元的人文交流和地方合作格局,让中塞友好薪火相传。

“为推动塞中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的教室内,当地学员正在上中文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齐声朗读。

尼古拉·武约舍维奇今年27岁,是当地一名工程师,虽然平时工作较忙,但他每周二和周四都会按时来上课。他告诉记者,学习中文源于自己对中医的浓厚兴趣,“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中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医知识,也能更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

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西巴尔干地区建立的首个中国文化中心。2016年6月17日,习近平主席同塞尔维亚时任总统尼科利奇共同出席中国文化中心奠基仪式,为奠基石培土。中心外的道路和广场分别被命名为“孔子大街”和“中塞友谊广场”。在今年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国事访问成果文件清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塞尔维亚共和国文化部关于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揭牌的联合公报》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成果。

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王爱平说,中心开设了中文、传统乐器、书法、太极等课程,并举办了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人文交流是塞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塞尔维亚文化部部长塞拉科维奇表示,“未来我们将共同努力发挥好互设文化中心的作用,更好推动塞中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与友谊。”

今年是贝尔格莱德大学开展中文教学50周年。近年来,“汉语热”在塞尔维亚持续升温。多所大学开设中文系,贝尔格莱德大学、诺维萨德大学开设孔子学院,塞尔维亚全国100多所中小学启动中文教学试点工作。塞尔维亚姑娘李一帆获得2023年“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冠军。

25岁的卡塔琳娜·斯托扬诺维奇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的研究生,她6岁时第一次跟随母亲来到中国。2015年,斯托扬诺维奇凭借流利的中文获得第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一等奖。“中文是一座重要的桥梁,让我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她期待未来继续做好塞中友谊的桥梁,“为推动塞中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我们期待今年迎来更多中国游客”

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共和国广场附近的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建成于1844年。史前石器、中世纪壁画、近现代画作……这里收集了跨越数千年历史的40多万件藏品,是塞尔维亚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据介绍,博物馆2018年改建开放后的第一个国际交流展览,就是与中国文博机构合办的“文心万象——中国古代文人的绘画与生活”展。

博物馆讲解员德纳·芭芭伊奇十分喜爱中国文化,希望有机会能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此次塞中在文化、教育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文件,将有利于两国人民更好地互学互鉴,增进我们对彼此的了解与友谊。”她说。

塞尔维亚谚语讲,“山与山不见面,人与人常往来”。中国人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塞拉科维奇表示:“文化在增进友好互信、促进民心相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文化交流,在两国元首的战略指引下,塞中人文交流合作硕果累累。”

在贝尔格莱德市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卡莱梅格丹公园内,绿草茵茵,游人如织。塞尔维亚青年米利安·波茨诺维奇在公园内经营射箭体验项目,他告诉记者,能明显感受到来塞尔维亚以及卡莱梅格丹公园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中塞“免签+直航”效应持续发力,两国旅游合作和人员往来不断升温。2023年,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第四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旅游博览会。展会现场,多处可见中文标识。更多中国游客来到塞尔维亚旅游,是当地旅游部门和旅行社的共同心愿。2023年1月至11月,赴塞中国游客同比增长达2.3倍。

“习近平主席的访问为深化塞中旅游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期待今年迎来更多中国游客。”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局长玛丽亚·拉博维奇表示,为了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及提升中国游客的旅游体验,塞尔维亚将联合周边国家,共同推介旅游资源。

塞中两国旅游合作也呈现多元化趋势。2023年5月,塞尔维亚鲁班工坊正式揭牌,它由中国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应用技术学院合办的中塞旅游学院运营,不仅为塞方学生提供中式烹饪课程,也组织中方学生赴塞展开学习交流。“塞尔维亚鲁班工坊的设立是塞中人文合作的优秀范本,将为两国人民,尤其是两国青年走近彼此、了解彼此文化、拓展职业技能提供新平台,为青年创造更多机遇。”贝尔格莱德应用技术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萨沙说。

“用音乐和文化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近年来,中塞文化交流活动日益热络。两国连续多年共同举办“欢乐春节”活动,中塞新春音乐会、浙江婺剧巡演、泉州非遗展演等活动在当地反响热烈,优秀中华文化展演吸引塞民众积极参与。

探寻全球发展活力之源的系列纪录短片《机遇中国》和展现跨越时空文明对话的纪录片《孔子大街1号》,于今年5月7日起陆续登陆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台。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将中国河钢9人管理团队带领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走出困境的故事,谱成一曲以打击乐为主的《钢铁交响曲》,展现了两国“钢铁人”通力合作、共创辉煌的过程。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助力塞中两国在经济合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赋予人文交流更多可能性。”塞尔维亚作家斯洛博丹·弗拉杜希奇表示,塞尔维亚最受欢迎的当代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作品被译成中文,并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了热烈反响。他相信,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将推动两国更多的文学作品互译出版,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领略到两国文学作品的魅力。

塞尔维亚音乐人斯洛博丹·特古拉曾多次赴华交流演出。10多年前,他因上海世博会与中国结缘,中国歌迷送给他一个中文名字“飞龙”。2023年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上,飞龙与郎朗、吕思清合作演绎塞尔维亚民歌《那遥远的地方》。“塞尔维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后,我去中国的次数更多了。共建‘一带一路’像纽带将两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飞龙说,“塞中文化的相通之处,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我坚信中国与塞尔维亚的铁杆友谊,并将尽我所能全力支持它,用音乐和文化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本报记者张志文、谢亚宏、王海林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9日 03 版)

人文交流将中塞人民的心拉得更近

来源:人民日报

斯托扬诺维奇 人文交流将中塞人民的心拉得更近

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师生展示书法作品。赵路航摄

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扩大各领域人员往来,全面深化文化、教育、体育、旅游、地方合作。在中方宣布的支持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首期6项务实举措中,有3项涉及人文交流:中方将在未来3年支持50名塞尔维亚青年科学家赴华开展科研交流;将在未来3年邀请300名塞尔维亚青少年赴华学习;欢迎塞方增开贝尔格莱德至上海直航航线,鼓励两国航空运输企业开通贝尔格莱德至广州直航航线。

人文交流将中塞人民的心拉得更近。中国和塞尔维亚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始终心手相连。在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新征程上,双方将始终做民心相通的好知音,打造立体多元的人文交流和地方合作格局,让中塞友好薪火相传。

“为推动塞中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的教室内,当地学员正在上中文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们齐声朗读。

尼古拉·武约舍维奇今年27岁,是当地一名工程师,虽然平时工作较忙,但他每周二和周四都会按时来上课。他告诉记者,学习中文源于自己对中医的浓厚兴趣,“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中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医知识,也能更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

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西巴尔干地区建立的首个中国文化中心。2016年6月17日,习近平主席同塞尔维亚时任总统尼科利奇共同出席中国文化中心奠基仪式,为奠基石培土。中心外的道路和广场分别被命名为“孔子大街”和“中塞友谊广场”。在今年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国事访问成果文件清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塞尔维亚共和国文化部关于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揭牌的联合公报》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成果。

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王爱平说,中心开设了中文、传统乐器、书法、太极等课程,并举办了一系列文化品牌活动,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人文交流是塞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塞尔维亚文化部部长塞拉科维奇表示,“未来我们将共同努力发挥好互设文化中心的作用,更好推动塞中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与友谊。”

今年是贝尔格莱德大学开展中文教学50周年。近年来,“汉语热”在塞尔维亚持续升温。多所大学开设中文系,贝尔格莱德大学、诺维萨德大学开设孔子学院,塞尔维亚全国100多所中小学启动中文教学试点工作。塞尔维亚姑娘李一帆获得2023年“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冠军。

25岁的卡塔琳娜·斯托扬诺维奇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的研究生,她6岁时第一次跟随母亲来到中国。2015年,斯托扬诺维奇凭借流利的中文获得第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一等奖。“中文是一座重要的桥梁,让我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她期待未来继续做好塞中友谊的桥梁,“为推动塞中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我们期待今年迎来更多中国游客”

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共和国广场附近的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建成于1844年。史前石器、中世纪壁画、近现代画作……这里收集了跨越数千年历史的40多万件藏品,是塞尔维亚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据介绍,博物馆2018年改建开放后的第一个国际交流展览,就是与中国文博机构合办的“文心万象——中国古代文人的绘画与生活”展。

博物馆讲解员德纳·芭芭伊奇十分喜爱中国文化,希望有机会能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此次塞中在文化、教育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文件,将有利于两国人民更好地互学互鉴,增进我们对彼此的了解与友谊。”她说。

塞尔维亚谚语讲,“山与山不见面,人与人常往来”。中国人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塞拉科维奇表示:“文化在增进友好互信、促进民心相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文化交流,在两国元首的战略指引下,塞中人文交流合作硕果累累。”

在贝尔格莱德市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卡莱梅格丹公园内,绿草茵茵,游人如织。塞尔维亚青年米利安·波茨诺维奇在公园内经营射箭体验项目,他告诉记者,能明显感受到来塞尔维亚以及卡莱梅格丹公园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中塞“免签+直航”效应持续发力,两国旅游合作和人员往来不断升温。2023年,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了第四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旅游博览会。展会现场,多处可见中文标识。更多中国游客来到塞尔维亚旅游,是当地旅游部门和旅行社的共同心愿。2023年1月至11月,赴塞中国游客同比增长达2.3倍。

“习近平主席的访问为深化塞中旅游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我们期待今年迎来更多中国游客。”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局长玛丽亚·拉博维奇表示,为了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及提升中国游客的旅游体验,塞尔维亚将联合周边国家,共同推介旅游资源。

塞中两国旅游合作也呈现多元化趋势。2023年5月,塞尔维亚鲁班工坊正式揭牌,它由中国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应用技术学院合办的中塞旅游学院运营,不仅为塞方学生提供中式烹饪课程,也组织中方学生赴塞展开学习交流。“塞尔维亚鲁班工坊的设立是塞中人文合作的优秀范本,将为两国人民,尤其是两国青年走近彼此、了解彼此文化、拓展职业技能提供新平台,为青年创造更多机遇。”贝尔格莱德应用技术学院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萨沙说。

“用音乐和文化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近年来,中塞文化交流活动日益热络。两国连续多年共同举办“欢乐春节”活动,中塞新春音乐会、浙江婺剧巡演、泉州非遗展演等活动在当地反响热烈,优秀中华文化展演吸引塞民众积极参与。

探寻全球发展活力之源的系列纪录短片《机遇中国》和展现跨越时空文明对话的纪录片《孔子大街1号》,于今年5月7日起陆续登陆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台。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将中国河钢9人管理团队带领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走出困境的故事,谱成一曲以打击乐为主的《钢铁交响曲》,展现了两国“钢铁人”通力合作、共创辉煌的过程。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助力塞中两国在经济合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赋予人文交流更多可能性。”塞尔维亚作家斯洛博丹·弗拉杜希奇表示,塞尔维亚最受欢迎的当代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作品被译成中文,并在中国读者中产生了热烈反响。他相信,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将推动两国更多的文学作品互译出版,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领略到两国文学作品的魅力。

塞尔维亚音乐人斯洛博丹·特古拉曾多次赴华交流演出。10多年前,他因上海世博会与中国结缘,中国歌迷送给他一个中文名字“飞龙”。2023年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上,飞龙与郎朗、吕思清合作演绎塞尔维亚民歌《那遥远的地方》。“塞尔维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后,我去中国的次数更多了。共建‘一带一路’像纽带将两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飞龙说,“塞中文化的相通之处,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我坚信中国与塞尔维亚的铁杆友谊,并将尽我所能全力支持它,用音乐和文化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本报记者张志文、谢亚宏、王海林参与采写)

斯洛文尼亚欧洲杯30人名单:奥布拉克、塞斯科、伊利契奇在列

斯托扬诺维奇 人文交流将中塞人民的心拉得更近

直播吧5月21日讯 斯洛文尼亚公布一份欧洲杯30人名单,奥布拉克、塞斯科、伊利契奇在列。欧洲杯斯洛文尼亚与丹麦、塞尔维亚、英格兰分在C组。赛事开赛前,斯洛文尼亚将在6月5日、8日与亚美尼亚、保加利亚踢友谊赛。

名单如下:

门将:奥布拉克(马竞)、维德-贝莱克(希腊人竞技)、伊戈尔-韦基奇(瓦埃勒)、维多夫舍克(卢布尔亚那奥林匹亚)

后卫:巴尔科维奇(阿拉尼亚体育)、比约尔(乌迪内斯)、米哈-布拉齐奇(波兹南莱赫)、大卫-布雷卡洛(奥兰多城)、德尔库希奇(索契)、埃里克-扬扎(扎布热矿工)、卡尔尼奇尼克(采列)、斯托扬诺维奇(桑普多利亚)、扎勒特尔(维堡)

中场:埃尔什尼克(卢布尔亚那奥林匹亚)、格内兹达-切林(帕纳辛奈科斯)、戈伦茨-斯坦科维奇(格拉茨风暴)、托米-霍瓦特(格拉茨风暴)、库尔蒂奇(南蒂罗尔)、洛夫里奇(乌迪内斯)、维尔比奇(帕纳辛奈科斯)、米哈-扎伊奇(费内巴切)、泽利科维奇(特尔瓦纳斯巴达)、祖格利(博德闪耀)

前锋:塞拉尔(卢加诺)、伊利契奇(马里博尔)、姆拉卡尔(比萨)、塞斯科(莱比锡)、什波拉尔(帕纳辛奈科斯)、维波特尼克(波尔多)、 扎霍维奇(什切青波贡)

斯托扬诺维奇 人文交流将中塞人民的心拉得更近

外资企业加速布局 中国中部地区释放“磁吸力”

中新社长沙6月2日电 (张雪盈 李盈)正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部博览会”),吸引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家企业参展,200多家跨国公司参会。记者了解到,中国中部地区受到越来越多外资的青睐,不少参会的跨国企业表示,计划加快在中部地区的投资布局。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805家,同比增长19.2%。随着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以及一系列稳经济、促开放、引外资的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外资在华发展的条件、环境和前景将越来越好。

“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各有所长,能很好地满足外企的各类发展需求。”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认为,中国中部地区省份如今在经济水平、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上均有很大提高,在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等方面具备比较优势,或将成为外企新的布局方向。

“我们这次带了10家企业过来,寻求与中部地区的合作机会。”在英中商业发展中心主席约翰·麦克莱恩看来,中部地区是外资企业投资创业的新机遇,希望能通过加强英国与中国中部地区在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促进两地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3107亿美元,韩国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中国地区总部总代表黄在元称,韩国企业初入中国时,主要集中在沿海东部地区,但未来发展重点将在中部及西部内陆地区。

“中部博览会是韩国企业了解中国内陆市场可能性与潜在力的窗口。”他说,韩国将利用此次大会寻找中部地区的合作伙伴,加强韩中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电子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合作。

“中国中部地区交通条件良好,区位优势明显,民众购买力持续增强,消费市场潜力强劲。”塞尔维亚工商会主席顾问安娜·斯托扬诺维奇称,塞尔维亚冰激凌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就是通过湖南张家界的一家公司,希望与湖南在食品、建筑、绿色能源等领域有更多的贸易往来。

日本瑞穗银行常务执行董事、瑞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吉浦贤哉表示,许多日本企业正在寻求与中国企业,在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板等新兴产业领域进行贸易和合作的机会,“我们可为日中企业间的合作提供坚实的支持”。

中国中部地区优良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外资投资的关键。香港玉湖集团董事、玉湖冷链董事长卢朋回忆在湖南投资的经历称,玉湖冷链从招商、选址到挂地、开工仅花费一年时间。在他看来,高效的项目落地速度体现了湖南对企业的重视与诚意。(完)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