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语言,不过每一种语言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的参考了其他语言,英语也不例外。一开始的英语和法语就是一对冤家,就像那时法国和英国的关系一样。
英伦三岛一开始的居住者就只有凯尔特人,凯尔特人的特征就是一头红发,《哈利波特》中的罗恩一家就带有鲜明的凯尔特人的风格。所以在剧中,罗恩一家遭了代表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纯血家族的歧视,不过现代的英语也借鉴了大量的古凯尔特人语。
后来是日耳曼人跨越英吉利海峡,闯入了这片地区,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现在英语的母本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发明了。不过你可能想不到的就是,北欧的维京人在英语的演化中,也参与了进来。
我们现在提到维京人,第一个蹦出脑海的词语一定是"维京海盗",也叫北欧海盗。现在还出了非常多描写维京海盗的电影,里面的海岛非常的野蛮。不过现在的英语却是日耳曼语加上维京人的纳维亚语,再掺上一些拉丁语和古凯尔特人语综合而成的产物。
红头发的凯尔特人
人们到现在也常说,发现美洲大陆,是历史的巨大转折。不过,根据现在的考古研究,维京人在公元八世纪左右就已经到过美洲大陆,之后也不时会有北欧人去往美洲大陆。
不过维京人之所以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可能是因为维京人的航行背后没有成体系的规模贸易的支持,他们的航行可能更多的是为了掠夺。
所以维京人即使在物理属性上发现了美洲大陆,但却不能在秩序上影响欧洲社会。
不过,看到这里你也许对维京人多了一份好奇,我在读关于维京海盗的记载是,最大的疑问就是,他们是怎么消失的。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沿海也经常受到骚扰,不过我们对于这些人至少有着基本的了解,至少知道他们为何消亡。
维京人就好像突然就消失在这个地球上,无声无息。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历史学家的脚步,来看看臭名昭著的维京海盗,究竟是如何消失的。
维京人在我们的既有印象当中是一群海盗,海盗当然住在海上的了,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维京人就来到了法罗群岛,而且在岛上开始试着定居。
随后维京人还在法罗群岛附近寻找新的聚集地,因为海岛能够承受的人数毕竟是有限的,前前后后维京人找到了好几座群岛,其中就有我们最为熟悉的冰岛。
印象中的维京海盗
格陵兰岛详细的历史记载与气候变迁,解开了维京人消失的谜团我们今天的主角是格陵兰岛,为什么单单把这个岛屿拎出来说呢,因为在格陵兰岛上有着最为完善的历史记载,这对于我们了解维京人的生活状况有很大的便利性。
如果你现在去到格陵兰岛,你会对这个岛屿非常的失望,因为那里除了光秃秃的石头山之外,就只有一望无际的海洋。不过在维京人统治格陵兰岛的时期,那还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岛屿。
根据我们对于遗迹的发现,当时的格陵兰岛气候宜人,非常适合牧草的生长,这对于饲养牲畜有着极大的便利性。
而当时的维京人在格陵兰岛也主要是靠放牧为生,再加上狩猎和捕鱼,就是当时维京人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就这样维京人在格陵兰岛上,建立起了一个繁华的社会。
格陵兰岛位置
维京人虽然在格陵兰岛上很快的适应下来,而且还度过了一段时间的高峰期,但是很快格陵兰岛本身的天然优势开始慢慢消失,维京人的处境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差。现在很多人对于维京人在格林兰岛上的消失,解释就是很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天气变冷了,他们被冻死了。
这好像是在说维京人的消失主要原因在于气候的变化,可是根据现在的考古记载,维京人自己也要负很大的一部分责任。
维京人对于当地土壤的破坏,完全是他们一手造成的。维京人对于当地环境的破坏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大肆砍伐树木,造成了土壤侵蚀,以及对于植被的践踏。
刀耕火种
我们前面说过,维京人的主要生存方式是放牧和狩猎。可是放牧最主要的就是需要牧草,所以维京人一到格陵兰岛上就开始刀耕火种,焚烧树木开辟一座座的新牧场。随着维京人放牧活动的渐渐增多,于是各种树木的数量发生了剧烈的减少。
而我们都知道,树木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保护土壤流失,所以最后整个格陵兰岛的植被都遭到了破坏,产生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而且维京人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们不懂得用动物油脂来进行取暖和照明,他们更多的是采用树木作为柴火。
当时维京人对于柴火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除了人本身需要的热量之外,对于牛奶的加热也消耗了大量的木材。到了最后根本就没有什么木材可以供他们使用了,所以维京人就开始通过燃烧动物的骨头以及草皮来代替柴火,可是动物的骨头是可以给草场提供肥料的,而燃烧草皮无异于是饮鸩止渴。
被破坏的生态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环境的破坏导致维京人可以收获的生活物资减少,为了维持生活,维京人进一步的掠夺环境,导致环境的再次恶化,这成了维京人无法逃脱的恶性循环。
不过维京人为什么在格陵兰岛会消失,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现在提出的许多观点也只能说是部分正确。不过有几大因素是现在较为主流的解释:
维京人对于环境的影响当时气候的变化象牙贸易的切断因纽特人的加入维京人自身保守的性格这些因素加起来也许能够解释维京人的消失之谜。
格陵兰岛
上面我们也说了,到了格陵兰岛之后,维京人为了发展大肆的砍伐树木,再加上过度放牧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这就严重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格陵兰岛本来就不是一个世外桃源,在维京人到来之前,格陵兰岛本身的资源勉强可以建立起一个农牧社会。而维京人到来之后,还大肆破坏了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
是而且格林兰岛当时很大一部分收入是来自于海象牙对欧洲的出口。而后来欧洲开始了十字军东征,再次打开了被阿拉伯控制的地中海贸易,这就使得非洲和亚洲的象牙可以大量的进入欧洲市场。象牙不再稀少,那欧洲人也就没有了与格陵兰岛交易的欲望。
海象牙
再加上当时的因纽特人也来到了这个小岛,这就给这一批濒危的骆驼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而且当时维京人因为本身较为保守的性格,没有能力或是根本就不愿意进行变革,所以这几大因素综合之下,维京人就消失在了这个小岛上。
考古学的证据告诉我们,最后一批居民是在冬天的时候饿死的,可能是当年的春天特别寒冷,也有可能是迁徙的动物没有如期而至,不过结果都是一样的,维京人消失了。
维京人是不是在格陵兰岛注定就会饿死,是不是维京人的生活方式就注定了他在格陵兰岛生存不下去,对于这个观点笔者一定程度上不敢苟同。
既有价值观阻碍了他们进行及时的变革格陵兰岛上面复杂多变的环境的确对维京人是一个挑战,而且维京人是在格陵兰岛气候非常宜人的时候到达的,这是维京人的幸运,也是他们的不幸。因为他们没有在格陵兰岛天气恶劣时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没有办法预测到格陵兰岛气候将会变得这么寒冷。
维京人到达格陵兰岛的时候并不是懵懵懂懂的状态,他们更像是一个殖民者,来到这块殖民地之后把自己原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一并带了过来。
在其他岛屿上的生活经验,让维京人把自己定位成了一个放牧者。所以他们试用了一套在别的地方行之有效的方法,完整的复制到了格陵兰岛上。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对于放牧那么的锲而不舍,即使在经济角度上看这并不是最为高效的。
略带傲慢让他们不能正视自己身处的实际情况维京人本来的文化作为一支粘合剂在一开始帮助维京人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也是他们的文化把维京人推上了一条死路。而且当时的维京人已经有了属于欧洲人的傲慢,他们根本就看不起当地的土著人,也缺乏和他们交流沟通的经验。
所以当美洲土著在捕猎海豹的时候,维京人却对此不屑一顾。在那个缺乏食物的阶段,维京人如果学习其他人去捕捉海豹和鲸鱼的话,他们生存下来的几率是很高的,可是他们却活活饿死在了这样一个有着丰富食物的环境当中。
因纽特人捕捉海豹
既得利益者的贪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维京人的变革当时的维京社会权力主要集中在神职人员和几个首领当中,极少数的人拥有着大部分的土地,而且还掌握着和其他地方的贸易权。所以这些人就开始过度放牧,饲养了大量的绵羊。
这对于首领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因为羊毛就是格陵兰岛主要的出口产品,掌握贸易权的他们可以很方便的和其他人进行交易。而且因为过度放牧,小家庭的维京人很难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
他们有很多的机会只要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变,他们就可能在这个地方生存下来。比如他们学习因纽特人捕杀海豹,或者是进口一些铁多派一些船只去别的地方获取木材,这些创新都有可能让这个社会延续下去。
这对于当时的首领来说是一个危险,新的变量加进来就会分散他们的权利,于是他们拒绝创新。所以到整个社会崩溃的时候,这些首领们却发现自己只是最后一批饿死的人,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在二战中,纳粹德国有一支精锐部队,这支部队与臭名昭著的骷髅师和狂热凶悍的帝国师不同,完全是一支东拼西凑起来的杂牌军。
该部队的士兵来自被德国侵占的欧洲各国,可就是这支杂牌军,却成为了苏德战场上苏联红军的噩梦,纳粹党卫军的四大王牌之一
他就是纳粹党卫军第五装甲师——维京师 。
这支部队让苏军为之恐惧,以至于每当苏军指挥官面对该部时,常常直接放弃侦查,立刻打电话向上级求援。
说到维京师的成立,那真是因缘巧合,维京师所属的党卫军,作为阿道夫·希特勒为对付政敌,组建私人武装,起初规模很小。
希特勒欲加强党卫军
直到1935年,希特勒宣布了大幅度扩军计划,要将党卫队建设成陆、海、空三军以外的德国第四根支柱。
对此,德国军方却并不买帐。因为此前的党卫队不过是一群由无业游民和街头地痞组成的乌合之众,“一群穿着军装的警察”。
早期党卫军并不被看重
因为德国国内的征兵权在国防部手里,希特勒的扩军计划处处受制。
不过随着纳粹征服了西欧北欧后,兵源大大增加。
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抓住机会,迅速在被政征服的国家建立法西斯组织,煽动当地青年加入。
纳粹党卫军最高头目希姆莱
募兵传单上许诺的优厚待遇,纳粹主义的盛行,和对自己国家态度软弱的失望,让很多当地青年趋之若鹜。
这些来自荷兰、丹麦、挪威、瑞士、芬兰、瑞典等国的年轻人。
他们在宣誓后被编入党卫军北欧团和西欧团。
加入党卫军的欧洲青年
1940年,维京师的前身“日耳曼尼亚团”,和北欧团、西欧团以及一个炮兵团一起,组成了新的党卫军。
这支部队最初被称为“日耳曼尼亚师”。1941年被正式命名为党卫军第5师,简称维京师。
起初,维京师因为士兵彼此之间语言不通,风俗各异,常常在训练中闹出笑话,长官们也都不看好这支队伍,戏称他们是“欧洲联军”。
维京师一开始并不瞩目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就是这样一支杂牌部队,却在短短的4年里,获得了55枚德军最高荣誉的骑士十字勋章。
仅次于第一名,党卫军顶尖王牌帝国师。
骑士十字勋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最重要的勋章之一
那么,维京师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讲一下维京师的缔造者,首任师长菲利克斯·施坦因纳上校。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口号: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这句口号,就是施坦因纳提出的。
党卫军上将施坦因纳是军队现代化训练的开创者之一
针对维京师,施坦因纳制定了训练计划,在计划中,他抛弃了华而不实的队形操练。
代以体能强化训练,个人和团队攻击战术,和频繁的实弹演习,培养士兵瞬息万变的野战反应能力。
在战术演习中,施坦因纳命令每个团队里的每个士兵都要学习指挥,以免在部队失去指挥官后群龙无首。
维京师拥有极强的野战能力
同时,施坦因纳对维京师的官兵们洗脑,让他们个个在战场上悍不畏死。
这种独具特色的训练下,维京师焕然一新。
在后来的历次战斗中维京师充分展示了他们凶狠顽强的作战风格,成为苏军的噩梦。
维京师士兵深受纳粹影响
1941年6月,整装待发的维京师奔向苏德战场,开始了他的首战。
虽然此战德军大顺风,但这支初出茅庐的部队依旧获得了不俗的战绩。
8月,维京师在乌克兰长驱直入数百公里,攻克了第涅伯河畔的苏军重镇,还在河东岸建立了一个桥头堡。
维京师踏上东欧战场
为了夺回阵地,苏军下令8个步兵师不断发动团级规模的冲锋,直扑维京师。
面对困局,训练有素的维京师官兵,表现得异常冷静。
他们依照训练时的习惯,精确布置了火力网,化整为零,将士兵分成多股部队,分布在阵地周围,互相策应。
化整为零,分散部署,依托地形防御
事实证明,这种策略相当有效,交战中大量苏军士兵被杀伤。3天激战后,苏军后继无力,开始后撤。
之后在1942年的德军“夏季攻势”中,维京师一度推进到了高加索地带,这是南线德军能推进的最远地区。
然而胜利是短暂的,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惨败,1943年,维京师和其他部队开始一起后撤。
1943年春,维京师撤离高加索地区
战败后,德军的士气一落千丈,许多王牌部队从此走入下坡。
但是维京师不一样,在接下来的几次大战中,维京师才真正大放光彩,成为可以和最强王牌帝国师相媲美的存在。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失败后,深感德军装甲部队短缺的希特勒不惜血本,将党卫军主力全部升级为装甲师。
维京掷弹兵师升级为维京装甲师
在开赴苏德战场之前,维京师就已经拥有了3个完整的摩托化步兵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一个摩托化工兵营和一个摩托化高射炮营,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9万余人。
现在,维京师在原来一个营的坦克基础上,又加了一个营的豹式坦克,和一个营的坦克歼击车简直是如虎添翼。
维京师
1944年1月28日,苏联红军在乌克兰的科尔松地域将德军6个师6万人包围,而维京师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欧洲二战史上的著名战役被称之为科尔松战役,是德军二战史上伤亡最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维京师力挽狂澜的巅峰一战。
科尔松战役是二战德军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之一
当时,得知消息的德军总司令曼施坦因,集中了10万德军装甲兵,准备拼尽全力去解围,却遭到苏军的顽强阻击。
最终,十万援军在血战6天后,不得不止步于10公里外。
曼施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首
在苏联这边,苏军为了把这6万被困德军全部扼杀,在外围设下了八条封锁线。
第1到第5条封锁线上,苏军部署了90万官兵、10万骑兵、2000余门火炮和超过1000辆的坦克。
第6条封锁线,是冰冷刺骨的河水,所有桥梁和船只都已经被苏军炸毁。
第7条封锁线,苏军在对岸设置两辆坦克和20挺重机枪,专门狙杀幸存的德军士兵。
最后一条,苏军安排了500架战斗机和轰炸机,每天24小时监控,一旦发现,立刻击杀。
在苏军的重重封锁下,6万德军成了砧板上的鱼肉,等待他们的,只有尖啸的子弹和密集的火炮。
担任突围尖刀主力的维京师
绝望的气氛开始在德军中蔓延。
但维京师的官兵们没有放弃,战意高涨的他们主动要求担任尖刀部队,突破封锁线。
德军最高长官施特默尔曼挑选了维京师的一个后卫营,由他亲自指挥,负责断后掩护部队的任务。
德国炮兵上将威廉 ·施特默尔曼
凌晨12点,突围开始,在大量照明弹的照射下,科尔松的夜晚亮如白昼。
苏军的轰炸机猛烈开火,潮水一般的突围德军被机枪成排扫射。
维京师的坦克快速前进,一边开火一边碾压苏军士兵。
到处都是燃烧的坦克、断裂的车架,士兵被坦克碾成肉泥。
尸横遍野的“科尔松”冰原突围战
在突围前,维京师就已经攻占了西南方的一个村子作为突破口。
此时,维京师抽调了一个小型战斗群以村子为跳板,迅速占领西南方高地,遏制苏军火力。
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德军成功突破了三道封锁线。
正当他们以为大功告成,开始欢呼时。
早已埋伏多时的苏军坦克一拥而上,朝德军碾压过来,顿时两万多名德军丧生。
惨烈的突围战
危急关头,维京师兵分两路,坦克营官兵驾驶着豹式坦克拦住苏军。
掷弹兵团掩护,突击旅带头冲锋,一路横冲直撞,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拯救了已经绝望的德军士兵。
豹式坦克,德国二战期间装备最为成功的中型坦克
在多次突围后,维京师终于带领1万德军逃出生天。
战后,苏军发现了施特默尔曼将军的遗体,在他的身旁,是一同战死的维京师后卫营官兵。
断后的维京师部队
这支担任断后阻击任务的小部队,以尽数战死的代价,换来了战友的生还,其中就包括两千维京师士兵。
科尔松战役后,维京师被安排撤到波兰休整。
维京师被安排驻扎在波兰
二战末期,苏军已经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千疮百孔的德军防线早已挡不住苏军的全面攻势。
1944年圣诞节期间,7万德国、匈牙利守军,在布达佩斯被苏军包围。
希特勒急令驻守在华沙附近的维京师和其他党卫军前去解救。
希特勒在开会
维京师的日尔曼尼亚团和威斯特兰团,组成两个战斗群,向布达佩斯外围苏军发起强攻。
面对数倍于己的苏军,维京师再一次展现出强悍的战斗力,突破了苏军阵型的一个薄弱点。
一直打到离市区仅仅21公里的布达佩斯机场,城内的德军听到消息欣喜若狂。
盟军作战
但是就在这时,希特勒突然变卦。
他下令,维京师转移方向,跟随大部队围歼100公里外的苏军。
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不但使维京师功败垂成,也彻底断送了被围德军的生命。
希特勒命令维京师所在的第4装甲军转向西南方前进
1945年3月25日,苏军攻入奥地利。维京师担负起保卫维也纳的任务。
此时的维京师兵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依然斗志旺盛。
他们炸毁桥梁,埋设地雷,利用地形以反坦克火箭筒频繁伏击苏军装甲部队。
苏军第6近卫坦克军因此损失惨重,每个坦克团都只剩下不足10辆坦克。
德军作战
然而局部胜利并不能扭转失败的局势,纳粹气数已尽。维京师大部分去参加了柏林保卫战。
这些外籍士兵,在生命的最后,忠实履行了参军时的誓言,战斗至最后一刻。
在入伍前,党卫军士兵都要宣誓效忠希特勒
维京师最后一任师长乌尔里希,宣布解除他们的入伍誓言,允许自谋生路。
这些剩余的士兵最终大多数结伴同行,向西突围投降美军。
因为维京师是外籍军队,又是主动投降,美军没有像对待骷髅师一样,把他们交给苏军。
最终,这些维京师士兵被关押在巴伐利亚集中营。4个月后,战俘营解散,士兵们回到久违的家乡。
维京师最后一任师长乌尔里希
作为二战德国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维京师在战场上所体现的军事素养,战争意志。
所取得的战果、所展现的军容军纪,超出了一支外籍部队所能做到的极限。
做到了和党卫军最强帝国师平分秋色,堪称是杂牌军里的王牌。
“伪军”中的王牌,维京师
但是这种强大,有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士兵深受纳粹思想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使他们在战场上的悍不畏死,而且带有极端的种族主义。
纳粹军官灌输思想
虽然维京师不像骷髅师那么极度残忍,但他们帮助纳粹挑起战火,为虎作伥的行为依旧令人唾弃。
所以,再怎么强大的维京师,最终还是成为了纳粹德国的陪葬品。
虽然他们的训练和战术值得借鉴,但这并不能掩盖其法西斯本质的残忍邪恶。
并不“清白”的维京师
他们再凶悍顽强,终究也只能永远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Hallo!大家好,欢迎来到音乐分享节目《只听SOLO,不听歌》,我是ROCKMRDONG。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领略一种充满魅力的金属音乐风格——维京金属。
维京金属,以北欧维京文化为主题,融合了黑金属与民谣金属元素,形成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北欧国家。强烈的节奏感仿佛带人穿越到那神秘的维京时期,史诗般的旋律让人心潮澎湃。歌词围绕维京传说及历史展开,彰显对北欧古老文化的敬仰与赞颂。其独特风格,深受听众喜欢。吉他、键盘和小提琴相得益彰,搭配高亢而有力的主唱音效,营造出神秘而激昂的听觉盛宴。
维京金属,一种以北欧维京文化为核心的独特音乐,融合了黑金属与民谣金属元素,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兴起。它不仅为金属乐坛注入新活力,更让世界了解了神秘的北欧历史与文化,深邃而迷人。
维京金属的主题多源于维京人的传说和历史,歌词描绘他们的生活、信仰、战争与冒险,史诗般的叙事,充满神秘色彩。大量吉他和声、键盘和小提琴等乐器的运用,构建出宏大而神秘的音乐氛围,强烈节奏感中,主唱高亢激昂的嗓音,带来力量与激情。许多优秀乐队涌现,如 Ensiferum、Amon Amarth、Turisas 等,深受北欧及全球乐迷喜爱。让我们一起领略这种史诗级音乐的魅力,感受那来自北欧的力量!@ROCKMRDONG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Viking Metal is a unique metal music style based on Nordic Viking culture. It emerged in the early 1990s in Nordic countries like Norway, Sweden, and Finland. It not only injects new vitality into the metal music scene, but also makes more people know about Nordic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lyrics usually focus on Viking legends, myths, and history, creating an epic narrative. Viking metal uses guitars, keyboards, violins, and other instruments to build a grand and mysterious atmosphere. Many excellent bands have emerged, such as Ensiferum, Amon Amarth, and Turisas, which are loved by fans in Nordic and around the world. Let's explore the charm of this epic music together!
波兰沃林举行的斯拉夫人和维京人节(Festival of Slavs and Vikings)上,演员们身穿盔甲准备近距离作战。大众对维京人并不陌生,但他们的历史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摄影:DAVID GUTTENFELDER,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撰文: ERIN BLAKEMORE 在大众眼中,维京人似乎都是身强力壮的斯堪的纳维亚战士,他们驾驶着光滑的木制战舰在北欧海岸大肆掠夺。颂扬这些有着复杂血统的航海冒险家的古代传说流传至今,所以现在仍然有人认为维京人是一个独特的民族或地区群体,拥有“纯粹”的基因血统。但这其实是19世纪晚期欧洲激烈民族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假说,就像维京人标志性的头盔一样。但是,时至今日,各种白人至上主义团体仍在庆祝这一传统,他们利用维京人所谓的优越感来为仇恨辩护,从而将这种刻板印象延续了下来。
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古代DNA研究揭示了维京人基因的多样性,进一步证实并丰富了此前历史和考古证据已经得出的关于这个颇具政治影响力的群体的结论。
起源不明
维京人到底是些什么人?答案从来都未明确过。“维京人”一词本身就存在争议;“Viking”这个英语词汇来源于古挪威语中的“víking”,它有多种含义,包括袭击、探索、海盗。通常那些遭受暴力袭击的人会使用这个词语,用来描述公元750年到1050年之间的斯堪的纳维亚海员,这段时期现在被称为维京时代。
科学家们对瑞典瓦纳姆的维京人墓地发现的一具名为Kata的女性骸骨进行了DNA测序,这也是发表在《自然》杂志的古代DNA研究的一部分。摄影:VÄSTERGÖTLANDS MUSEUM
维京人的手工艺品,比如来自挪威遗址的剑和头盔,可以帮助考古学家追溯他们的古代探险。摄影:MUSEUM OF CULTUR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OSLO, NORWAY/EIRIK IRGENS JOHNSEN,NORWAY/OVE HOLST
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收集了442人的基因数据,这些人的遗骸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1600年——他们都被埋在维京人曾经扩张的地区。有些人只是被安置在一些地方,比如他们旅行的格陵兰岛;另一些则与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工艺品埋在一起,比如硬币、武器,甚至整艘船。
收集工作完成后,科学家们要将来自北欧、意大利和格陵兰的80多个考古遗址的数百份古代样本整合在一起。接下来就要分析从人类遗骸中提取的海量信息。进化遗传学家Eske Willerslev表示:“我无法想象这样的数据合集会带来怎样的计算挑战。”他是哥本哈根大学生态学和进化学教授,也是该校遗传学中心的主任,是维京基因组计划的牵头人。
联系广泛
DNA分析显示,维京人是一个极具多样性的群体,他们的祖先有狩猎采集者、农民以及欧亚大草原上的人。研究还确定了那一时期的三个主要的基因差异热点地区:一个在现在的丹麦,另两个分别是现在的瑞典哥特兰岛和奥兰岛上。这三个地方都被认为是当时的贸易繁荣地。
维京人的征程以斯堪的纳维亚为起点(在某些情况下又回到了他们的家乡),但基因分析显示,他们在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与外界的交流并不多,不像他们在国外时那样,会在遥远的旅途中与各种各样的民族交往。
“从基因分析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维京人并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Willerslev说道。“很多维京人都是混血儿”,他们的祖先来自南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比如萨米人(土著斯堪的纳维亚人)和欧洲血统的混血儿。
英国多塞特某遗址上的一处集体墓穴,其中共埋葬了约50个无头维京人。其中一些遗骸被用于最近的古代DNA研究分析。摄影:DORSET COUNTY COUNCIL, OXFORD ARCHAEOLOGY
他补充说:“我们甚至发现葬在苏格兰的人中有的也带着维京人的剑和装备,从基因上讲,这些人根本就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
Willerslev表示,研究结果证明维京人并不纯粹是斯堪的纳维亚人。“维京人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但他们不断向外扩张,并与世界各地的其他民族联系在了一起。”
不受种族限制
研究对象与现代斯堪的纳维亚人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如今只有15%到30%的瑞典人与1300年前居住在同一地区的研究对象拥有共同的祖先,这表明维京时代之后还有更多的移民和民族融合。该地区维京时代的居民也不符合典型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长相:例如,与随机挑选的现代丹麦人相比,古代人的头发和眼睛一般都要更黑一些。
基因数据证实了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从历史和考古资料中发现的疑点,这些证据表明维京人是一个不受国家或种族约束的多元化群体。“这是一项了不起的研究,它提供了新的信息,但几乎印证了我们对维京时代的所有了解。”Jesse Byock说道,他是冰岛莫斯菲尔考古项目(Mosfell Archaeological Project)的牵头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兼考古学家,他并未参与基因研究。
贝勒大学的历史学和考古学助理教授Davide Zori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他也没有参与这项研究。“我们开始认为维京人不太像是一群虎背熊腰、满头金发、满脸胡须的男人”,他说道:“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从他们祖先那里知道了这一点。”
对国家地理学会前高级项目官员Miguel Vilar来说,这些发现并不令人惊讶,尽管这些观点与现代民族主义和文化认同的观念相左,但事实证明维京人的历史确实非常复杂。“DNA并不总是能很好地装入‘预想的’盒子。”(Vilar是NGS基因图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兄弟纽带
维京人这个族群很宽泛,研究揭示了其家庭层面上的密切血缘关系。在爱沙尼亚的萨尔梅(Salme), 41名瑞典男子在一场战斗后被埋葬在两艘船和他们的武器旁边,其中并排躺着的四人被辨认出是兄弟。研究人员还在丹麦墓地的一名维京人和在英国牛津的另一名维京人之间发现了二级家庭关系,证明了那个时代的家庭成员是如何流动的。
维京人的墓地遗迹,比如丹麦奥尔堡附近的船形墓穴,为我们了解这些古代海员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证据。摄影: KEENPRESS,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然而,大规模DNA研究无法解释维京现象最初是如何开始的这一问题。如果不是种族把这些人联系在一起,是什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呢?是制造适航船只、在水上有效作战的技术能力,还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人们可以接受并适应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生存模式” ,Zori说道。“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成为一名维京人是生存以及在经济和政治上获得成功的主要方式之一。”
古代DNA研究表明,至少有442个维京人满足基因多样化条件,以此为基础,科研人员就可以扩大研究范围。“这是一项非常宏大的研究,但实际上只有450具骸骨” ,Byock说道:“这是第一步。”他希望此后人们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角考虑这个时代的遗传历史。
“基因可能真的比维京传奇更可信” ,Zori补充道。但他说,现在只有时间和额外的研究,才能把真相画圆。
现在可以继续攻坚大规模研究,并将论文、考古证据与新的DNA结果结合起来。作为文化催化剂的维京人是如何生活和迁移的,以及在他们寻求冒险和影响力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还需要了解很多东西。“移民一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因素”,Zori说道。“还有更多的素材等待我们发掘。”
(译者:陌上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