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丁村文化遗址发掘现场)
蹴鞠的“鞠”字,意思是实心的球。
而实心球,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山西襄汾县丁村)和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山西阳高许家窑)。
在这俩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实心球。
遗址的时间断代,是原始社会中期,而在那时,实心球并不是用来玩的,而是一种狩猎工具,主要用来抛击动物。
到原始社会后期,才逐渐出土了具有花纹,以及内部镂空的陶球。
但问题是,无论是实心球还是陶球,都很难用脚去踢。
前者容易把脚踢坏,后者容易把球踢坏。
所以,陶球应该是一张装饰物。
真正意义上的蹴鞠,有文献(传说)表明,是上古社会时,由黄帝发明的。
对,就是炎黄二帝中的那个黄帝。
(黄帝 形象)
《别录》:蹴鞠,传言黄帝所作。
更为详细的记载是这样的:
《太平清话》: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帝为了给军营中的士卒们增加点娱乐项目,也为了让他们锻炼一下身体,用一种特殊的皮革缝制成了一个皮球,然后在皮球内部填满毛发,这样就制作成了最初的“足球”。
到春秋战国时期,蹴鞠已经普遍在民间流行,你比如战国时期的齐国,是娱乐大国,齐国的都城临淄,更是一座典型的商业化城市。
当时的临淄,有人口七万户,我们把每一户算作三口的话,那么整个临淄城就有二十一万人。
放在今天,二十一万人只能算是一个小县城的体量,但在战国时期,这就算是巨型城市了。
人们往往认为,春秋战国是一段十分纷乱的时期,征伐不断,然而,所谓的战乱,其实主要集中在战国后期,而战国前中期,整个社会氛围基本上处于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相互之间交流不多,所以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战争。
临淄富足,市民的娱乐生活也十分丰富。
(古齐国)
《战国策》: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吹箫的,弹琴的,击鼓的,玩牌的,遛狗的,蹴鞠的,到处都是,大家可以说是玩得不亦乐乎。
但你要说玩蹴鞠玩到不亦乐乎的天花板,还得是下面这位哥们。
《史记》中记载,西汉时期有个叫做项处的人,十分喜欢蹴鞠,是蹴鞠铁粉,每天都要踢,一天不踢就浑身难受。
这位仁兄痴迷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知道,现代足球场的规模,那是很大的,在所有的球类运动中,足球所付出的体力也是最大的。
那么整天蹴鞠不休息,保持着高强度的运动的项处很快就有点吃不消了。
头晕目眩,身体透支,并且开始有了一些十分严重的并发症。
项处浑身不得劲,家里的人找来郎中给他看病,而郎中的建议只有一条,那就是多休息,少运动,以后更是千万不能蹴鞠了。
然而,项处同志耐不住寂寞,不听医生劝,患病期间照常出去蹴鞠,结果病情恶化,没两天就领了便当。
在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一时节,蹴鞠已经不仅仅是一项用于单人的健身或者说是娱乐运动,而是成为了一种团队性的竞技比赛。
《鞠城铭》: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古代球场)
东汉人李尤在他的著作中记载,那时候的足球场是长方形的,东西走向,南北还设有可以容纳多人的观众席,一帮人各自组成队伍,以蹴鞠为争夺物,展开激烈的比赛。
比赛的时候,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同窗还是故交,大家都本着尊重对手的心态,全力以赴,绝不放水。
如果你看腻了竞技对抗,神经紧绷,想要放松一下,我们还精心地为您准备了表演性蹴鞠。
远处,演员在鼓乐笙箫的伴奏下款款出场,然后用脚,膝盖,手肘,头顶来进行表演,颠球,运球,各种球...保管让你赏心悦目。
当然,聪明的古代人民还从蹴鞠运动中得到启发,将这项运动应用到了军队之中。
《别录》: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所谓球场如战场,球场上两只球队的对抗,其实本质上就是两只军队的对抗。
一来,踢球时的各种战术,比如防守反击,全攻全守,边路进攻等等,可以活灵活用到军事指挥中,二来,让士兵们没事蹴个鞠,跑一跑,还可以强身健体,训练其矫健的身手。
两汉三国时期的蹴鞠发展已经是波涛汹涌,然而唐宋时期的蹴鞠运动更是一浪接一浪,发展势头根本挡不住。
《气毬赋》: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
你比如,唐朝用充气球取代了填装球,这就大大地提高的蹴鞠的可玩性。
汉鞠(左) 唐鞠(右)
充气球不仅造价低,而且弹性好,易上手,简直是古代蹴鞠迷的福音。
《文献通考》:蹴毬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
再比如,在唐宋之前,人们在蹴鞠时,往往只执着于这个球本身,要么踢它,要么抢它,要么玩它,而唐宋时期创造性地开发出了球门。
不过,唐时的球门,不是俩,而是一个,不是抢射,而是两支球队按照顺序依次射门。
这种活动,在民间办得少,在皇家办得比较多。
你比如,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蹴鞠迷,皇帝时常在宫里组织人手办比赛,搞两支球队pk,哪支球队射门射的好,射得准,重重有赏,不仅给钱,还有可能就此混上个地方的节度使当一当,而输掉比赛的队伍可就惨了,不仅毛的奖品也没有,脸上还要被涂上白灰,再被按在地上结结实实的抽几鞭子以示惩戒。
唐时的蹴鞠活动主要是在皇家,而宋时则可以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蹴鞠运动十分普遍,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风靡大街小巷。
皇帝玩球,以宋太祖赵匡胤为代表。
元时有位画家叫做钱选,还专门画过一幅《宋太祖蹴鞠图》,画的就是肥肥胖胖的赵匡胤和丞相赵普蹴鞠时的场景。
(宋太祖蹴鞠图 局部)
而民间玩球,当属高俅仁兄,靠着一脚好蹴鞠,踢遍坊间无敌手,最后更是凭借踢球得到了宋徽宗赵佶的青睐,因此步入仕途。
于南北宋并立的,是塞北三朝辽金元,游牧民族虽然粗放,但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那也是很高的。
中原玩蹴鞠,他们也没耽误。
不过,蹴鞠运动到了他们的手里,主要不是用来踢,而是用来作为礼仪和祭祀活动中的常规表演仪式。
《辽史》:皇帝生辰,乐次。……酒六行,筝独弹,筑球。
每到皇帝生辰,皇宫必然大摆排场,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弹琴的,表演完毕之后,压轴出场的节目,正是蹴鞠。
这样的场景,可不是作者脑补出来的,而是有史料根据的。
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到湖南博物馆去转一转,那里藏有两块铜镜,铜镜背后篆刻的,就是一对男女对踢的场景。
元末明初之时,蹴鞠仍然广泛流行,那时节,江南有位枭雄,叫做张士诚。
(张士诚 形象)
张士诚有个弟弟,叫做张士信,这位张士信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蹴鞠爱好者。
《明史》:每出师,不问军事...蹴鞠。
这哥们玩蹴鞠有点上头,更有些玩物丧志,每次出门打仗,不研究军事,不研究兵法,专门组织士兵跟他一起蹴鞠,结果后来朱元璋称帝之后,果断颁布法令,禁止军中士卒蹴鞠,目的就是怕士卒玩蹴鞠上瘾,把本职工作给荒废了。
不过,皇帝的一纸禁令只针对官方,却抵挡不了民间对蹴鞠运动的热衷。
明时,不仅民间蹴鞠广为流传,而且还专门出现了售卖足球(也就是鞠)的专卖店。
明人汪云程写了本叫做《蹴鞠图谱》的书,专门记载这种专卖店中,各种样式和材质的鞠,足有四十多种,足够让人挑个眼花缭乱了。
到清时,蹴鞠更是衍生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变种,那就是:冰上蹴鞠。
清初,皇家每年都会在冬季于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举行冰上蹴鞠比赛,王公大臣,豪门贵族基本都会参与,就连皇帝本人也会下场。
《清朝文献通考》:驾幸瀛台等处,陈设冰嬉及较射天球等伎……
人们穿着冰鞋,在厚厚的冰层上进行蹴鞠,搞不好顺治,康熙这两位皇帝,都曾经在冰面上摔过屁墩儿。
中国的传统蹴鞠到清朝中叶就基本被现代足球所取代了,但有趣的是,这种运动并没有消亡,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喜闻乐见的存在于社会娱乐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是哪一种我们现在时常可以见到的娱乐项目继承了蹴鞠活动的玩法,乐趣和精神呢?
(踢毽子)
答案很简单,是踢毽子 。
千百年前那些蹴鞠的人们已经不复存在,而广场上飞扬的毽子,却仍然在发出簇簇的声响。
这,就是蹴鞠的故事。
蹴鞠,又名“蹴球”,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流行的团体性球类体育运动,类似于古代的“足球”。蹴鞠起源于战国时期,汉朝时在军队和民间发展迅速,到了唐宋时期迎来高潮,尤其在宋朝,蹴鞠普及甚广,上至皇宫中的帝王,下至田间的孩童,都以蹴鞠为乐。北宋著名的古画《宋太祖蹴鞠图》(下图),以细腻的笔法展现了宋太祖赵匡胤、赵光义(后来的宋太宗)、赵普等人一起踢蹴鞠的情形,说明蹴鞠在宋朝十分风靡。
正是因为宋朝蹴鞠的普及和流行,在民间形成了“圆社”,即以蹴鞠为主题的社会团体。圆社对蹴鞠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从宋朝的“圆社”谈起,浅论宋朝火热的蹴鞠文化。
1.起源期——战国
蹴鞠中的“蹴”,是“踢”的意思,而“鞠”是指一种鞠球,因此有人把这项活动叫“踢蹴鞠”,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说法,因为“蹴鞠”两个字本身就是动宾结构,当然,有时也作名词使用。
“蹴鞠”这两个字,曾现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给人印象深刻,书中曰:
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臣意诊脉,谓之:“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後蹴踘,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死。
即,古代有个叫项处的人,因为迷恋蹴鞠而生病,医生告诉他需要好好休养,他不听医嘱,偷偷去蹴鞠,最后呕血而死。在《战国策》中,有关于蹴鞠的记载,曰: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这里列举了古代临淄市民的日常娱乐活动,其中就包括蹴鞠。关于临淄人喜欢蹴鞠,在《史记·苏秦列传》中也有记载,因此,现在也有人认为山东临淄是蹴鞠的发源地。
2.发展期——两汉魏晋
如果说在先秦时期,蹴鞠只是个别地区、个别人的爱好,那到了汉朝魏晋时期,蹴鞠已经开始全面普及。西汉《盐铁论》中说:
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踏鞠。
把蹴鞠和“穷巷”联系在一起,足见这项活动的亲民和普及。在《汉书》中,班固把蹴鞠列为练兵的一种方法,视之为“兵技巧”。另外,《会稽典录》中记载:
三国鼎峙,年兴金革,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
也就说,在三国时期,战乱不断,当时人人弓马为要务,但蹴鞠成了和弓马并列的项目,可见蹴鞠之风靡。
3.高峰期——唐宋
唐朝是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蹴鞠在这个时候也迎来了发展高潮。唐朝时候,蹴鞠从实心球变成了充气的空心球。而且,出现了“风流眼”,也就是古代的“球门”。 “诗仙”李白在《古风·一百四十年》一诗中曰: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也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当时蹴鞠踢得很高,超过了飞鸟的高度。
宋朝的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蹴鞠到了两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接下来就来谈一下宋朝火热的蹴鞠文化。
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华夏之文化,造极于宋。”在宋朝开放的文化氛围下,蹴鞠的发展可谓得天独厚。开篇提到的《宋太祖蹴鞠图》,就表明赵匡胤、赵光义等人也是蹴鞠的爱好者。而北宋的宋徽宗更是因爱蹴鞠而闻名史书。宋徽宗在《宫词》中写道:
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踘,两朋庭际角输赢。
宋徽宗爱蹴鞠,大臣们趋之若鹜,甚至有很多投机者利用蹴鞠的机会接近宋徽宗,从而得到升迁。这种现象,间接带动了火热的蹴鞠文化。
皇帝对蹴鞠的热爱,是一种政治引领,宋朝士大夫阶层对蹴鞠也情有独钟,这是一种文化的引领。例如宋朝词人周邦彦曾写道:
名园蹴踘称春游,近密宣呈技最优。当殿不教身背向,侧巾飞出足跟球。
周邦彦描写了士大夫春游时期,一起蹴鞠的场景,十分形象。
南宋爱国词人、著名文学家陆游在《晚春感事》也写道蹴鞠:
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陆游写到,蹴鞠时场边有万人观看,可见蹴鞠活动在当时的火热情形,不亚于现在体育活动,同时也能彰显出宋朝蹴鞠文化的浓郁。
需要说明的是,蹴鞠在宋朝时,不仅仅是体育娱乐项目,更是朝廷的一项礼乐项目,在很多重大场合,都有蹴鞠的表演。
例如,《宋史·乐志》中提到,宋朝每逢春秋圣节三大宴会,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乐表演,其中第12项表演就是蹴鞠。史载:诸王赐食及宰相筵设,以蹴鞠为乐。
《宋史·礼志》中还记载,宋朝在招待金国的使者时,也在宫廷中表演蹴鞠。可见,蹴鞠在宋朝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礼乐项目。
作为古代的“足球”,蹴鞠在唐朝以前,并不是空心的,而是实心的。早期的蹴鞠是椭圆形的,用两块动物的毛皮从内部缝制而成,然后里面塞上布絮等柔软之物。当时做工虽然粗糙,但要求蹴鞠表面一定要光滑,尤其是不能露线,否则容易挂到鞋子或树枝。当然,民间如果没有皮革,外面一层也可以用柳编等编织物来制作。
汉朝时期,随着士大夫阶层开始喜欢蹴鞠,对蹴鞠的外形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到了东汉和三国时期,蹴鞠基本上已经是圆球形的。由于球形的弧面制作困难,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尝试把皮革割开重新拼凑,和现在的足球结构颇为相似。
到了唐朝,人们对蹴鞠踢的高度有了要求,因此出现了空心蹴鞠,这种蹴鞠十分轻巧,踢起来非常轻盈,受到大家的欢迎。据《初学记》中记载:
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大概的意思是,蹴鞠的外面一层是皮革,里面一层则是“胞”,即动物的尿囊。把尿囊洗干净,吹满气然后扎紧,外面用皮革再包裹一层球形的“外胎”,就是蹴鞠的基本结构。
宋朝时期,蹴鞠的结构已经十分精致,做法也十分讲究,史载:
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圆像天。香胞一套,子母含气归其中。
也就是说,为了把蹴鞠做圆,当时已经有了标准,必须用12块皮革来拼接,而且是“香皮”。众所周知,现代足球是由32块黑白多边形组成,宋朝时已经开始普及12块皮革做成的蹴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已十分超前。
综上所述,随着古代蹴鞠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蹴鞠的要求越来越高,蹴鞠的制作和结构也越来越精致。
蹴鞠运动,在古代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参与,但也需要规则,否则就失去了运动的意义。
宋朝蹴鞠的玩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较为正式的“筑球”,另一种是非正史的“白打”。
1.蹴鞠的“筑球”规则
筑球需要的人数较多,通常需要10人以上。宋朝每年会举行传统的三大宴活动,活动前会举行蹴鞠筑球比赛,这种比赛需要32人参加,分为两队,每队16人。据《宋史·乐志》记载:
凡用乐人三百人,百戏军七十 人,筑球军三十二人。
可见较为正式的蹴鞠比赛,需要32人同时参与,比现代足球的22人还要多。在《武林旧事》中记载:
筑球三十二人。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副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
从这里可以得知,每队16人,他们还有各自的“位置”,例如球头、跷球、正挟、左竿、右竿等具体位置,说明蹴鞠文化在当时已经非常成熟,甚至不输于现代足球文化。
但和现代足球不同的是,宋朝的蹴鞠是单球门,也就是说,两队共用一个球门。而且这个球门是用三丈(10米)的长竿立起来的,球门是原型,直径约1尺,称之为“风流眼”。也就是说,古代的球门,比现代足球的球门要小得多、高得多。蹴鞠开始时,两方队员身着不同颜色的衣服,除了手、手臂之外,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可以触球。
2.蹴鞠的“白打”规则
上文所述蹴鞠的“筑球” 是在人数较多、较为正式时的玩法,实际上,民间娱乐项目,很多时候在场地条件不允许、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也会有“踢野球”的玩法,被称为“白打”。
所谓白打,没有人数限制,没有球门,一般只要在规定场地内不让蹴鞠落地即可,主要考验“控球”能力。“白打”虽然看似随意,却是民间大多数田间地头蹴鞠的主要玩法,是蹴鞠文化的民间基础。
宋朝时期,由于民间火热的蹴鞠文化,因此产生了一大批蹴鞠爱好者,这些人每日结伴蹴鞠,或和其他集体相约蹴鞠比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蹴鞠社团,被称之为圆社。
最早的蹴鞠社团,是齐云社。因为民间蹴鞠以踢得高为好,因此用“齐云”二字,比喻可以与云一样高。齐云社活动较为频繁,不仅广纳社员,还组织比赛,提供场地。后来,有更多的蹴鞠社团应运而生,因为蹴鞠为圆形,因此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名字:圆社。
圆社对蹴鞠的发展十分重要,他让蹴鞠活动向集体性、专业性发展。圆社的作用可大致列举为三点:
第一,圆社将散乱的蹴鞠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集中的蹴鞠文化。
第二,圆社将蹴鞠的规则统一化,让蹴鞠爱好者更加专业。
第三,因为圆社的影响,蹴鞠更加大众化,有许多女子也因此参与到蹴鞠队伍中。
另外,圆社的建立,对古代的其他体育、娱乐项目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历史意义重大。
蹴鞠起源于战国,经历朝历代发展,到了唐宋,尤其是宋朝时期,发展到了高峰。同时,宋朝火热的蹴鞠文化,诞生了蹴鞠社团圆社。圆社在民间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蹴鞠文化。
作为中国古代较为著名的体育项目,蹴鞠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然而,到了明朝,蹴鞠被朱元璋强行废除,《大明律》规定:“凡蹴鞠则,卸足。 ”如此严苛的禁令,让蹴鞠运动在明朝戛然而止,十分可惜。希望通过本文,有助于大家了解古代蹴鞠,了解宋朝的蹴鞠文化。
相关问答
中国 蹴鞠 与日本 蹴鞠 有什么不同?第一场国际足球 比赛 是什么时候?蹴鞠做为中国传统的运动竞技项目,始于唐盛于宋这这是有史可考的。北宋末年四大奸臣之一的高俅就是以蹴鞠偶显身手才成为气侯的。他本为东京的小混混,因高超的...
中国 蹴鞠 辉煌于北宋,皇帝太宰太尉皆高手,后来为何衰落了?蹴鞠,有不少网友都称其为现代足球的鼻祖!事实上,蹴鞠和现在的足球在结构和运动规则来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我国的蹴鞠一开始可不是一项体育运动,而是...蹴...
古代蹴鞠 场地?在我国古代,蹴鞠专门的比赛场地叫做巨城。居城两端各有6个居区,田间有居室。莒城是汉代蹴鞠的一种场所。之所以叫“莒城”,是因为它四周都是方形的城墙,很像...
蹴鞠的 内容和实施过程?蹴鞠是一种古老的足球运动,实施过程包括双方各12名球员在球场上争夺一个皮球,通过脚踢、头球等方式将球送入对方球门。比赛过程充满技巧和策略,也需依靠良好的...
也可以多人同场 比赛 ,被视为中国 古代的 足球运动】作业帮[最佳回答](1)图一是清朝《蹴鞠图》.蹴鞠运动兴起于战国时期,兴盛于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的足球运动.图二是元朝的《击球图》.“步打球”是元代非常流行的一种...
古代 足球 蹴鞠 兴起于汉代,兴盛于宋代,为何在明清时期走向消亡?清明节又到了,作为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的活动开展,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放风筝等等。这些习俗随着朝...高...
古代蹴鞠 怎么记分?古代蹴鞠记分规则:凡乙方球击中对方球,根据规则可得1-2分,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则得4分,先积50分者为胜方,三局两胜。蹴鞠,又名“蹴球”、“筑球”等,指古人以脚...
蹴鞠 是指 古代 人一脚就踢?蹴鞠是現代所谓的足球,古代汉唐时期出現,盛于宋朝(水浒传中高俅就靠此艺得攀高位)。蹴鞠可一人象耍杂技般玩耍;亦可以多人乃至十几人以上,双方摆成阵容将...
蹴鞠 是始于哪个朝代?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其...
蹴鞠 是 古代的 一种什么运动?蹴鞠是一种中国古代的球类运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活动。它最早出现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被称为“蹴鞠”、“蹙鞠”、“蹴球”等。蹴鞠的玩法是用...